各地招考
考试类型

厚职公考网各地招考

A
安徽
B
北京
C
重庆
F
福建
G
国考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H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海南
J
吉林
江苏
江西
L
辽宁
N
内蒙古
宁夏
Q
青海
S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T
天津
X
新疆
西藏
Y
云南
Z
浙江
当前位置:主页 > 时事政治 > 半月谈 >

2017年半月谈第5期_半月谈2017第5期电子版_半月谈时事政治

来源:厚职公考     2019-09-23 22:55:50

微信搜索公众号: houzhigk   ,订阅招考信息

| 考前必做时政题库、公共基础知识题库 |

| 教材用书PDF电子版 |

  >>>半月谈2017年第5期电子版下载点此链接(右键,目标另存为)| 2020年半月谈继续关注本站更新
  《半月谈》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根据新时期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委托新华社主办的、面向基层读者的党刊,被中华人民共 和国教育部自考办指定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时政参考读物,被誉为“中华第一刊”。《半月谈》是党政机关公务员必备的阅读 学习刊物之一,也是公务员考试必备的时政资料和申论资料。
  以下网页阅读版。
2017年半月谈(第5期)(精选)
 
两会评论:毋忘使命
  “广大知识分子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
  正在展开的全国两会新闻报道,及时传递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精神。广大知识分子在振奋中感悟:这是中央发出的亲切召唤,这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体制变革的历史重任,转型发展的巨大挑战,赋予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特殊的使命。他们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社会报以殷切的关注,寄予更多的期待。
  主动担当,不辱使命。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正确抉择。
  坚守品格,涵养情怀。这是知识分子珍视的责任伦理。
  中国知识分子重道义、勇担当,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我们还能深刻地记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经典,还能清晰地回望现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引领的思想革新,还能激动地讲述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等科学家报效祖国的高风亮节,讲述报告文学作家徐迟笔下陈景润攻坚哥德巴赫猜想的科学传奇,还有无数中国知识分子默默献身国家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丰功伟绩。今天的知识分子,如何在历史的篇章中续写崭新的故事?
  毋庸讳言,在种种物质的诱惑中,欲望的膨胀中,时髦的追逐中,我们也看到了著名学者钱理群所警示的象牙塔中一些年轻精英精致的利己主义,看到了媒体舆论所揭露的学界滋生的玩世不恭、哗众取宠,崇尚“难得糊涂”的虚无主义,看到了大学校长毕业致辞中所抨击的善于投机钻营令高知社群蒙羞的犬儒主义……自然,我们不必回避利益,但是,利益之上还有精神;我们重新发现自我,但是,自我之上还有我们;我们努力追求成功,但是,只有把这些成功与社会的进步和民众的福祉相链接、相融合,才会生发更闪亮的生命光泽。
  解放思想,引领价值。这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发展方式。
  坚守正道,追求真理。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然本色与精英风骨。
  其底蕴,是真诚的社会关切和民生关怀。知识分子当在与民众共同命运、与时代一道前行中,磨炼意志,成熟心智,成长力量,升华境界。在信心、信念和信仰的层面去把握方向感、意义感和使命感,努力守护社会良知,建设社会正义,推进社会文明。
  其内涵,是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忧患之心。世界见证着中国发展,传播着中国经验,分享着中国机遇。同时,我们也当正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如何顺利实现转型发展中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拐点”?如何有效突破深层改革推进中利益固化的“坚冰”?如何成功跨越发展进程中必然遭遇的“陷阱”?知识分子的一大使命,就是要从知识、思想和精神的层面去回应去求解发展中的问题。
  其核心,是自觉的思想解放和价值引领。思想解放是实践创新的先导,是改革开放的法宝。知识分子应当是思想解放的先行者。一是解放理念。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正是对传统发展理念的超越。二是解放思维。当下经济生活中,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相融合、相促进的,还应有思维方式、认知方式的解放和进步。三是解放视野。面对全球化的世界,开放性的社会,多元化的生活,我们应及时调整坐标,夯实支点,找准方位。解放思想,还当有价值的引领。优秀的知识分子,不仅以深厚的学养服务社会,还当以先进的文化醇化风气,以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胸怀奋斗事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弘扬时代的人文精神。
  勇立潮头,努力创造。这是知识分子追求的自我实现。
  聚焦当下,知识分子努力创造的主战场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向: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不断增加知识积累,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攀登创新高峰。这里有无比广阔的天地,有十分宝贵的机遇。看国家的人才战略部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喷涌,亮点频现;看社会的人才流动趋势:海外人才回流加速,城归人才返乡创业;看城市的人才开发决策:人才资源已被看作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战略已被列入发展的第一战略……广大知识分子在创新发展的实践中,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聪明才智。
  怎样去充分激发知识分子的创造激情,去大力开发知识分子的智慧能量?我以为,最根本的,还是“尊重”二字。这是广大知识分子最向往也是最珍视的。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们饱满的报国情怀,尊重他们自由的创造精神,尊重他们执著的科学探索。从决策宣示到举措跟进,从体制改革到氛围营造,从平台搭建到产权保护,政府和社会都还有许多亟应着力之处。当然,广大知识分子也当认知,自己不是社会的他者,而是社会的主体,自己不仅是改革成果的共享者,更是改革进程的推动者。
  怀揣着沉甸甸的使命感去坚守,去追寻,去担当,这是一种精神的超越,一种力量的涌流,一种生命的绽放。广大知识分子,也将从中成就自我,赢得尊严,实现价值。
  双创十问:
  【一】如何厚植双创文化,让创业者、创新者成为时代的英雄和偶像?
  双创时代,双创英雄理当受尊崇
  一个时代推崇什么,展示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品格,也昭示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潜质和前景。当下,创业者、创新者应该成为时代的英雄和偶像。全国两会期间,就这一话题,半月谈记者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
  半月谈记者:李克强总理曾把创客们称作“时代英雄”,怎么理解?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双创不仅推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会带来价值观念重塑和更新。创业者、创新者应该也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和偶像。
  这几年,双创文化已逐渐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之一,我觉得非常好,就是要让更多的人通过努力创造富起来,实现人生价值。这有助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也会让更多的年轻人有发展机会和纵向流动通道,让社会充满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技术评估与转移服务中心主任杨帆:创业创新者是引领和助推经济社会转型的弄潮儿,是最前沿的人,最勇敢的人。创新者从科学技术革新方面引领经济社会变革,创业者则创造出新产业、新业态,或者新模式、新产品。
  什么是英雄?就是敢于排除万难、披荆斩棘、为人所不能为,并为其他人、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成功的创业者、创新者具备这样的特质,所以他们是英雄。
  半月谈记者:创新创业者都是追梦人,他们的梦与中国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杨帆:中国梦连着每一个公民的梦。创新创业者引领推动社会变革,他们的梦将令中国梦更加丰富多彩。梦想的力量是无穷的,比尔-盖茨的微软、乔布斯的苹果、贝佐斯的亚马逊、马斯克的特斯拉、马云的阿里巴巴、马化腾的腾讯、李彦宏的百度、雷军的小米都是由梦想开始,最终推动了科技、产业、生活方式等巨大变革。
  半月谈记者:除了极少数特别成功的创业者,人们似乎更熟悉娱乐明星、体育偶像。怎么看待这种社会心态?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陕西省委副主委霍学喜:目前社会上很多人都喜欢偶像、明星,尤其是影视明星等。这更说明,我国应该大力倡导双创文化。与欧美文化环境相比,我国相对还是缺少创业的文化、创业的市场机制、创业的包容环境。一个创业成功的人知名度可能不一定很高,失败者却往往很出名。这不是一个好的导向。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科技厅厅长张震宇:“当科学家”曾经是很多孩子的梦想,但如今,是什么“偷走”了孩子们的“科学梦”?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社会价值观取向有所偏失,大款、明星甚至网红成为竞相追逐的对象。相形之下,科学家应有的社会认同感和职业声望却难以实现。
  演艺明星靠市场机制获得丰厚回报无可厚非。然而,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从崇尚科学、尊崇科学家开始。
  杨帆:相比于娱乐偶像、体育偶像,创业者、创新者也有成为偶像的特质,他们努力的成果对于社会、大众所发挥的作用,更令人钦佩。比如说互联网领域的一项技术革新,可以带来这一领域甚至是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颠覆性变革和进步,解决千家万户的小康生活问题。
  半月谈记者:从创新创业者自身来说,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宗庆后:创新创业者要赢得更多尊重,当然首先有赖于自身的作为。现在有的年轻人想着一夜暴富,热衷于炒作,这种人不值得追捧。做企业不能浮躁,要兢兢业业,坚守实业,坚守企业家精神,以此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霍学喜: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如果创新创业者都把眼光投向虚拟经济,肯定难以得到社会认可。要引导双创投资关注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要从制造业大国升级为制造业强国,没有其他出路,就是创新创业。
  半月谈记者:如何在全社会更好地倡导双创文化、营造双创氛围?
  霍学喜:我们需要营造更为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这种氛围不仅要肯定、赞美成功者,也要包容和支持失败者。媒体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引导社会价值取向。
  张震字:要与时俱进,探索出互联网时代全媒体融合宣传科学家的新途径。在当年“一纸风行”的时代,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家喻户晓。在互联网传播时代,要改变以往“高、大、上”的宣传视角,克服“生活坎坷”“严肃刻板”“甘于清贫”“抱病工作”等标签化宣传模式,用丰富多彩的采编播手段,在新媒体上推出视频直播、专题、专页、MV等多个品种,打造更多受人尊重、幽默智慧、可敬可爱的明星科学家。
  半月谈记者:科学家自身如何善用新媒体“秀”自己?
  张震宇:应当鼓励和引导科学家利用其名人优势,走进学校、走进摄影棚和直播间,展示科学家超凡的个人魅力。借鉴文艺明星背后团队运作的方法,由团队打造科学家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揭开科研神秘面纱。要支持一批科学家投身科普,成为科普专家。当代科学家霍金曾写出了《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科普作品。电影《星际迷航》《火星救援》中,导演特邀霍金及大批科学家本色出演。
  当然,还须完善激励机制,给予科学家更高的荣誉和物质待遇,让科学家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让科学家的科研活动更加自主。
  古语云:敬一贤则众贤悦。让科学家受尊重是一种正确、健康、可持续的价值观导向,科学家有理由成为时代的宠儿,拥有大众粉丝。
  【二】双创催生哪些新产业、新业态,对促进就业贡献几何?
  双创对“饭碗”很重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催生了新业态,激活了传统产业,给就业带来了新机会。半月谈记者就此采访了两位全国人大代表。
  半月谈记者:据您所见,双创对百姓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清远市市长郭锋:近年来,受双创的带动,清远市人民的生活方式、就业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清远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公司合作,越来越多农民开始利用互联网销售农产品。2016年,清远农村电商服务网络交易额达2.57亿元,增长221%。
  半月谈记者:双创正在催生哪些新产业、新业态?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瑞爱:通过双创,市场主体释放了活力,政府部门减少了管制,再加上近年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得出行、娱乐、文化、农业、养老、旅游等领域的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如共享经济、“文化+”、体验农业等,不仅改造、激活了传统产业,也为满足新需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
  半月谈记者:您认为双创对促进就业发挥了什么作用?
  郭锋:创业是推动就业的不竭源泉。我认为,影响主要体现为“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持续扩大就业规模。一人创业不仅自身实现了就业,还能带动其他人就业,能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二是有利于加快优化就业结构。创业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新机会、重新整合资源完成生产或服务的过程,从而不断优化就业结构。三是有利于不断完善就业机制。促进就业仅仅围绕雇佣、求职做文章是不够的,只有把鼓励创业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才能形成完善的、可持续的就业促进机制。
  陈瑞爱:我国平均每个创业企业或者项目的从业人员约为844人,创业对于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此外,我们可以发现双创的主体更加年轻,主要为80后、90后。他们大多接受了完整的高等教育,对于创业的模式、路径、规模以及成效有较深刻认识。相较于某些传统产业和传统商业模式的停滞、衰退,青年创业被认为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就业与消费、激发社会活力的新引擎。
  半月谈记者:在清远市,双创促进就业的实际效果如何?
  郭锋:在两个方面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一是大学生成为新兴产业的生力军。近年来,清远落实双创扶持政策,不断加强创业孵化园建设,全市大学生就业创业人数明显增长。2016年,回清远报到的高校毕业生有10758人,为历年最多。特别是在一些新业态中,大学生成为就业的主要群体。
  二是形成了农民工返乡创业潮。作为粤北山区市,长期以来,清远是劳动力输出市,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到珠三角务工。2016年清远成立市县镇三级青年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会,集聚了全市1800多名农村创业青年,其中返乡青年农民工占37%。
  半月谈记者:为进一步激发双创、带动就业,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郭锋:一要全面优化公共服务,加快“放管服”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二要构建双创服务平台,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创客中心和众创空间等。三要落实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陈瑞爱:高校应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的协同,通过设立“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创业指导部门可以通过设立创客空间,搭建投资者与创业者、创业项目的交流平台。
  尤其要强调的是,双创要给有才能、肯拼搏、愿奋斗的人搭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和上升通道。鼓励双创,是要让群众唱主角,把大众请到经济发展的舞台中心。政府不能再将目光仅仅盯在少数几个大企业、大项目上,必须彻底转变理念。
  【三】点燃大学生创业激情,如何完善保障支持体系?
  大学生创业: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参与双创的人群中,大学生是重要而特殊的一类。他们年轻有朝气、对新事物敏感、敢想敢干,同时他们又缺乏经验,对困难预估不足,容易盲目乐观而疏于细致的准备。如何让大学生们在双创中少走弯路、取得更多实效?半月谈记者采访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
  先了解,再创业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浩翔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亚飞说,大学生创业,不一定成为专家,但要对选择的行业很了解。对于不熟悉的领域,只有胆量、想法的创业,风险还是很大的。
  高亚飞是位80后,2006年返乡创办了一家生猪育种企业。
  “创业之前要有准备,我现在是搞农业的,以前是学计算机和工商管理的,和农业没关系。”高亚飞告诉记者,他在创业之前,先在外省一个比较大的养猪企业打工,从员工做起,工作半年后才返乡创业。
  “创业的‘拦路虎’有很多,首先是资金的问题,无论是创业前期、后期,这都是一个壁垒:其次是专业技能,你选择创业的行业,自己一定要学习、要懂;第三要尽心打造创业团队,有人才有活力,完全靠自己一厢情愿是不行的。”高亚飞说。
  培养创业能力
  “很多高校还没有认识到创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对创业项目的论证、资金的筹措、商业法规、政府相关政策内容介绍较少,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创业信息收集、创业条件评估、行业选择等知之甚少,创业知识技能欠缺。”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孙兆奇说。
  孙兆奇认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学校不能光喊口号,学生也不能盲目跟风,应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要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加强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培养,为创业积累知识。”
  全国人大代表、绍兴文理学院院长叶飞帆认为,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不能简单理解为鼓励大学生“毕业开店”。创新创业需要积淀,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作为高校,应该把创新创业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这种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从人才特点来讲,应用型人才与创新创业人才有高度重合之处。一是始终对接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二是复合型,有跨学科背景。”叶飞帆建议,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遇到合适时机,他们自然会成长为双创的重要生力军。
  健全保障支持体系
  最近,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针对近年来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新规定提供了制度保障。如规定提出,健全休学创业的弹性学制,参加创新创业等活动可以折算为学分,鼓励学校建立创新创业档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
  孙兆奇说,教育部新规是对之前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一系列政策的细化和贯彻落实。“以前的文件原则性很强,操作性不够,比如说,创业和休学的关系怎么处理,学分怎么转换等。新规将有助于消除大学生在创业和学业之间顾此失彼的顾虑,调动大学生创业积极性。”
  除此之外,孙兆奇表示,还应在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上持续完善,政府部门应加大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在税收、融资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建立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学校应落实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创业知识、心理、技能在内的创业综合能力。
  孙兆奇建议,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管理和服务;加强校园创业团队建设,发挥高校有不同专业的综合优势;建立创业基地和创业平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大学生普遍参加创业活动,积累创业经验,积蓄创业激情。
  【四】扶持双创,制度性交易成本、非税负担如何降下来?
  扶持双创,需要解决的一大痛点,就是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非税负担较高,包括办事成本、管制成本、资金成本、税费成本、中介服务成本等。
  李克强总理今年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进一步减税降费,全年再减少企业税负3500亿元左右、涉企收费约2000亿元,一定要让市场主体有切身感受。
  切实清理规范涉企收费
  半月谈记者:早在今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座谈时就曾表示,今年要在降低收费等非税负担方面让市场主体有切身感受,国务院要对此开展督查。您认为当前企业非税负担是否过重?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审计局副局长丁时勇:毋庸讳言,目前收费名目较多、乱收费等问题依然突出,给企业加重负担。同时,许多企业也反映,各种收费项目繁多,且征收不规范,收多收少有时候全凭收费者一句话。收费多、收费乱已成为不少企业长久的痛,稀释了政策和改革的红利,降低了企业和百姓的获得感。
  半月谈记者:如何标本兼治,规范涉企收费?
  丁时勇:政府收费项目必须做到“收费法定”,应尽快推出一批制度性、管长远、见实效的清费举措,实现“清费”与“减税”共同发力,从源头上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半月谈记者:怎样分类实施,有重点地推进?
  丁时勇:作为一些涉企收费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国务院部门必须带头治“费”,以“自我革命”破除部门利益。一是坚决取消事业单位不合理收费,即使是一些合法收费项目也要治理,要么暂停征收,要么彻底取消;二是坚决杜绝中介机构利用政府影口向违规收费,让那些附着于权力的“红顶中介”的收费项目无所依附;一是坚决纠正行业协会商会强制企业入会或违规收费行为,进一步厘清政府机关与协会商会的职能边界。
  半月谈记者:整顿乱收费,如何在监督上动真格?
  丁时勇:要充分发挥审计、督查、主管部门的监督作用,重点关注擅自增设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等情况,切实减少涉企收费自由裁量权。同时,亟待建立健全对清理和规范收费政策措施落实不力的追责问责制度。
  减轻双创成本痛感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商务厅市场秩序处处长寸敏建议,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就要避免以非税收入的非正常快速增长来弥补税收增长不足,有关部门可以对不必要的收费做一个网上调查,让企业和民众列举政府部门不合理收费,特别是行政审批前置的各类技术审查、评估、评价、检验、检测、鉴证、咨询等收费。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昆明东管理处小喜村收费站副站长铁飞燕认为,在大力推动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过程中,部分减负政策沦为了“空头支票”,帮助企业降成本的好政策,有些也被困在基层“最后一公里”。
  铁飞燕建议,在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扫除妨碍创业创新的制度羁绊。“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协作部门的工作职责: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并设计管理流程图。”
  清理看不见的负担
  近年来,我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但仍有一些看不见的负担让创业创新者有苦难言。寸敏认为,要抓好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以协同监管、信息共享、标准统一为原则,整合发改、公安、税务、工商、银行、法院等部门对企业和个人的政务和信用评价体系,节约资源与时间成本。
  降低双创成本,还要消除职能部门对“红顶中介”的惯性依赖。寸敏说,前置审批费时费力环节多。对于有一定实力的企业申请项目,要以实施后的绩效评估为主要考量依据,避免权力寻租的可能。
  同时,创新事中事后监管。铁飞燕建议,推动企业信息共享交换和互认互用,加快推动跨部门联合检查方式,减少对企业的不合理干扰。
  用互联网思维破解信息共享难题
  目前,国家部委开发的系统、平台众多,且部门间数据还未实现共享,形成“信息孤岛”。寸敏认为,几乎所有的审批、监管和服务事项的办理都要通过信息化系统,一些系统各自为政,系统间共享兼容的主观意愿和技术标准都存在很多问题。即便同一部门,不同业务单元信息往往也不能共享。如公安消防信息系统不对地方开放,使得涉及消防的行政许可和监管游离在地方服务平台之外。
  铁飞燕建议,要进一步用“互联网+”把权力晒在阳光下,推进企业登记网上办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先行先试。“完善网上政务大厅,倒逼权力清单出炉,这既有利于群众查询办理事项的进程,心里有个明白账,更有利于监督部门全程监督行使审批权的部门效率。”铁飞燕说。
  寸敏认为,目前各地各部门都在全面铺开实施或研发“双随机、一公开”的抽查和监管平台,如果以此为切入口,顶层设计上就可以考虑跨部门、跨地区联合检查方式的推广和信息共享。这样能够整合形成统一的市场监管信息平台,真正打造监管合力。
  【五】支持双创,政府资金如何用在刀刃上?
  选创业项目,造众创空间
  作为很多项目初期资金重要来源及社会资本的风向标,财政资金如何更精准、更有效地支持双创至关重要。
  如何遴选出有潜力的项目,是地方政府扶持双创的重要课题。作为全国首个提出创新驱动战略的省份,江苏财政资金“花费”颇有讲究,特别是去年以来,更是将“海选”概念引入双创,大批创新创业项目得以展现。
  去年12月6日,来自江苏的28个创业项目亮相《创业英雄汇》总决赛。据了解,最初报名参加的项目多达1200个,经组委会的严格初选及复赛,最终确定涉及精准医疗、农业创新、物联网、医疗3D打印等具有潜力的28个项目入围总决赛。
  投资人评委代表在总结性点评中表示,江苏海选项目中很多已进入“智能+”和“工业4.0”的落地时代,项目科技含量高,以智能化、“黑科技”和硬科技为主,多数项目具有解决行业痛点的具体应用模式。
  当下,创新创业大赛正成为江苏各地市的标配。全国人大代表、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介绍,去年4月,淮安举办第一届科技创业大赛,大赛设立企业及团队组和大学生创业组,重点鼓励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制造、生产及服务等领域的创业项目参赛。胜出项目不仅能获得资金奖励,还可得到政府一系列科技孵化政策的支持。
  让财政资金真正发挥绩效,除了精准选择创业项目,还要用于营造众创空间,发挥财政资金的集聚效应。
  2000万元众创空间建设奖金,200万元孵化器专项扶持资金,对众创空间给予30万元到50万元不等的奖励、房租补贴和运行补贴……这是江苏省徐州市给众创空间开出的优厚条件。
  “给资金更需造环境。”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向半月谈记者介绍,目前徐州全市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双创基地)50余家,其中国家级9家,孵化面积达1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1600家。
  张国华说,徐州还设立5000万元的天使投资引导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天使投资机构,投资规定范围内的种子期或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给予相应的风险分担和损失补偿,并与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商等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天使投资基金。
  提高农业创业项目的财政支出绩效
  目前政府资金支持双创,主要有补助、奖励、贴息等形式,但一些地方资金分配行政化、投向分散,绩效监管较难,也影响了扶持效用。支持双创,就是要让政府扶持资金用在刀刃上。
  有的地方创新了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改“一次性拨款”为“股权化投入”,变扶持“一锤子买卖”为循环使用,既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也让创业者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半月谈记者:作为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据您了解,目前政府资金在扶持农业创新项目上有哪些成效?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潼南区田家镇佛镇村党支部书记王海燕:我既是一名村支部书记,也是农村创业者。现在双创热潮正在西部农村涌动,仅在佛镇村,从2013年以来,村里就出现包括我在内的5名农业创业者,从事花椒、中药材规模种植,在全村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
  以农业创业项目为例,长期以来农业规模经营风险大、成本高,政府财政支持就很关键。总体来看,目前财政扶持农业创业项目政策已比较齐全,涵盖了产、销各环节。在西部农区,土地分散、耕作成本高,政府针对农村创业者就有专项的种苗补助、土地整治和微型水利设施建设补贴等,节约了不少生产成本。针对农业创业者资金链紧张的难题,农业、金融部门也设立了创业贴息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担保等优惠政策。
  半月谈记者:据您了解,政府财政在支持双创方面还有什么短板?
  王海燕:从我自身创业以及在基层调研情况来看,目前针对双创项目,政府扶持大多由企业根据补助方向和要求申报项目,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下拨。这些补贴主要有3个问题:一是投不准,申报项目众多,主管部门很难真正掌握其真实性、技术水平等。二是补贴资源分散。以农业创业项目举例,现在补贴资源分散在农委、水利、农综开发、国土等不少部门,扶持资金总量不少,但分散在各个项目上,平均一个项目补贴少则两三万元,多则也就二三十万元,总体上还是“撒胡椒面”的状态。三是绩效监管难。政府补贴到创业企业后具体效果如何,很难有效追踪和评判。同时,补给谁、不补给谁,也容易出现灰色地带。
  半月谈记者:支持双创,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关键要用在刀刃上,您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着力?
  王海燕:一是聚合分散的部门资金,“打捆”使用,形成政策支持合力。二是结合创业者实际需求,完善政策配套,补齐财政扶持短板。例如,目前为了支持农民创业,有些地方通过贴息方式,支持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但这类金融产品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除了直接给予财政支持之外,还需要从建立创业者信用体系、完善风险兜底机制等方面,让这类支持政策好上加好。三是可以创新财政资金补贴模式,变“一次性拨款”为“股权化投资”(即“拨改投”),甚至可以进一步探索股权引导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
  2017年我们村创建的金桂园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就尝到了财政资金“拨改投”的好处。区财政投入150万元帮助合作社改善基础设施、加快产业发展。但这笔补贴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以股权形式,其中60%量化给农户,10%归属村集体,其余归合作社所有。农民由此成为合作社的股东,每年都可以参与分红。
  建立股权引导产业投资基金,可以改变过去用行政手段无偿分配财政扶持资金的方式,转而采用市场化手段,主管部门只负责产业政策指导,资金具体投向哪儿、投多少,由管理公司按市场规律办事。
  【六】科研经费如何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
  须防“死管”,尽量“活用”
  “科研经费管得太死了!研究实际上充满着不确定性,不应让经费成为创新的束缚。”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水务局副总工程师周潮洪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说,在她2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对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感触颇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困惑。
  首先是经费预算难做。“实践中,实验的数量很可能发生变化,比如海水淡化实验,我们预计要做10组实验,但实践中发现得做12组,多出来的两组就没钱做了。”周潮洪说,在递交实验计划的时候,不可能把实验中方方面面的情况全部考虑到,实验中会有很多不确定性,而这也正是进行研究的意义所在。
  其次,临时变更经费比较困难。周潮洪说,遇到经费不够的情况,想把别的项目结余的资金用于这个项目,是不允许的,因为项目资金都是专款专用,只能再重新打报告临时变更预算,“这样经常会拖很长时间,不少项目都因此中断很久”。
  再次,剩余经费也面临很多麻烦。周潮洪介绍,如果一个项目结束时有经费结余,审计时会被追问为什么结余。实际上实验都有不确定性,很多时候支出确实没有预想多,但这种情况下审计往往难以通过,项目也就验收不了,长期“挂着”,无法应用和转化。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人民政府参事包景岭。长期从事环保工作的他告诉半月谈记者,现在我国的科研院所和科学家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可以自主决定的东西太少,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科研之前不可能把所有情况都考虑到,经费报少了不够花,报多了剩下也不行。”包景岭说。
  2016年5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这为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呼吁,搬掉压在基础研究上的“三座大山”:调查表格多、总结报告多、检查评估多。他提出,将重物轻人的经费资助方式转变为物和人并重的经费资助方式,改变目前基础研究项目中人员经费最高只有20%的设限标准;改变基础研究科研人员为获取经费要不停地写报告、填表格等行政事务性工作过多的现状,营造减少干扰和诱惑、专心致研的宽松学术环境。
  周潮洪表示,对科研的审核应该以成果为导向,在经费方面增强灵活性,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根据科研需要随时增减经费,同时通过经费公开公示等制度保障经费没有流向其他领域。
  2016年,“973计划”“863计划”等名词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据了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一大亮点就是改变了过去由部委管理具体项目的做法,转而委托7家专业机构负责从受理评审到验收的全流程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使用过程中的“运动员”和“裁判员”将彻底分开。
  周潮洪表示,从国家近年来频频出台的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来看,我国科技创新的又一个春天正在来临。
  【七】基础研究如何坚守科学家精神?
  探索未知,永葆定力
  “你这个研究有什么用?”做基础研究的学者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也很反感这样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贾德昌说,许多人总是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和急功近利的眼光来看待基础研究,这是非常不合适的。
  基础科学研究主要探索和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基本规律和原理,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很大一部分都源自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本身并不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却蕴含了丰富的技术创新体系。”贾德昌说,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领域有了长足进步,取得了一些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同时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国家实验室、重大科学装置等研究设施和实验基地,相关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有较大提高。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姚檀栋认为,我国基础研究已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特殊转型期,但亦存在“三少”现象:国际顶尖的大师级人才少,引领国际的科学计划少,国际一流水平成果少。他呼吁,提升国际合作和国际计划在基础研究中的支持比重,建立基础研究的国际化评审体系,推出国际顶尖科学家。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马兰认为,一方面是“重应用、轻基础”的现象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在管理上对基础研究的绩效和人才评价,采取“记工分”式的简单粗暴的方式,也影响了系统的原创科研成果产出。
  总体来看,我国目前科研投入过于重视短期经济利益,对基础科学支持不够。有些机构在科研立项时,容易忽略进展较慢的基础研究项目。还有一些大型企业以提供丰厚资金的方式,诱导大学团队和科研机构放弃基础研究,转向能快速得到市场回应的研究项目。
  贾德昌表示,对待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应当做到一碗水端平。如果因投入或重视不足,搞基础研究的人都转去做应用研究,等吃完老本怎么办?对科学家精神的培养与追求,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要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必须在基础研究上大量投资。”贾德昌建议,国家在优化基础研究布局、继续加大投入的同时,还应制定具体激励政策,鼓励地方、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及社会力量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形成合力。
  马兰则更强调要营造好一个鼓励基础研究的制度环境。她说,基础研究工作要耐得住寂寞,在一个方向上持续深入研究,才能在一个领域上有所突破,有大的创新。现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过度管理”,束缚了创新,需要做出改变。
  “比如,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为方便管理,简单地采用数论文、看论文影响因子、数‘帽子’(各种人才计划)等办法,忽视了科学研究本身和同行学术评价。”马兰说,这种方式不仅大量占用研究人员时间,也无形中助长了浮躁之风。
  “科学研究就是在探索未知,不仅可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增进我们对自然的认识,而且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最终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马兰说,追求创新、认识未知,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所在。
  秉承和坚守科学家精神应该成为科研工作者的一种追求和取向。“我经常和学生讲,你不要管外面什么标准,我们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这就是学术的标准,不要随波逐流。科研工作者要有不被外界所影响的定力。”马兰说,科研工作者对人类知识的贡献、对国家的贡献,不能用一两个论文指标来衡量,一个好的科研工作者不会完全围着指挥棒去转。
  【八】新—代创业者如何培育企业家精神?
  有一种精神力量激励创业者前行
  企业经营的成败、竞争力的大小、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精神的强弱。《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随着双创热潮持续涌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创业队伍中,当中有不少人正在成长为新一代企业家,他们又该如何践行企业家精神?两会期间,半月谈记者采访了多位身为企业家的代表委员,他们最看重的企业家精神是:敢闯敢冒险、专注与坚持、诚信与担当。
  敢闻敢冒险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椰国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春燕说,做企业需要不断生产出新产品,在别人还没想到或者还没付诸行动的时候,在别人还在观望甚至质疑的时候,你就敢为天下先。“从无到有地创造一个事物,需要克服很多难关,要敢闯、敢试、敢冒险,要有信心和勇气,鼓励自己一直走下去。”
  椰国公司在钟春燕的带领下已经拥有175项发明专利,但她表示做得还远远不够,还要勇于全方位创新生产工艺、商业模式、企业管理。“椰国公司20多年持续发展,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仍然表现稳定,最大的原因就是勇于创新。”钟春燕说,创业者应该有开创一片新天地的雄心和胆略。
  专注与坚持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金海岸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侯玉雯认为,新一代创业者接触信息的渠道方式丰富多样,因而很容易分心,要践行好企业家精神,需要更多的专注与坚持。专注,是忘却纷扰的良药;坚持,是精益求精的秘法。
  “做企业其实很辛苦,在我创业的这些年,都没有好好地享受过生活,每天都只是在工作。新一代创业者可能更向往自由一些的生活,但当你真正地专注在一件事上,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要做好企业,很需要专注,而且一定要坚持下去。”侯玉雯说。
  诚信与担当
  全国人大代表、正邦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林印孙认为,创业者首先要诚实守信。人无信不立,做企业更是如此。只有坚持诚信原则,才能与合作伙伴及客户建立持久、互利共赢的关系。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庆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太利呼吁,树立诚信是企业之魂的理念。他说:“诚信是金,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每个企业家,都要立志做诚信中国的坚强基石,不做老赖,不挣黑心钱,不卖假冒伪劣商品。诚信立业,童叟无欺!”
  浇出企业家精神之花,须净化政商关系
  半月谈记者:政商关系对塑造企业家精神有何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舁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彭静: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需要土壤,良好的政商关系和营商环境会让企业家精神蓬勃生长。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型政商关系的关键就在于“亲”和“清”。
  半月谈记者:那么,如何使政商关系不仅“亲”而且“清”?
  彭静:政商关系的“亲”,要求政府管理者加强与企业家的联系,帮助企业家解决困难和问题:政商关系的“清”,则要求政府管理者同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不能有贪心和私心,要在政府的职权范围内行事。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不断推进,企业应当做到依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政府应当依法行政,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
  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制度的层面规范管理者手中的权力,明确商人的行为禁区,以权责的界限厘清政商关系边界,使各自在职责范围内行事。健全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与企业负面清单制度。
  还应建立责任认定和评估制度,把责任明确化,鼓励社会公众对政商关系“不亲”或“不清”的现象进行监督举报,对懒政、怠政、庸政的行为进行曝光并问责。
  半月谈记者:如何避免政商关系走向冷漠化?
  彭静:应建立政企双向沟通平台,建立并完善制度化、经常化的政企沟通机制,设置专门机构、专人负责与民营企业进行沟通,积极主动听取企业呼声,关注企业的问题和困难:工商联应发挥政企交流的桥梁作用,让政商关系在“清”的前提下“亲”起来,让企业家精神纯洁地绽放。
  【九】新一代创业者应如何传承发展工匠精神?
  守正出奇,方为取胜之道
  工匠精神去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怎样的关系,新一代创业者应如何传承发展工匠精神?半月谈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辽宁何氏眼科医院院长何伟。
  上世纪90年代,在日本获得眼科医学博士学位的何伟放弃优厚待遇,回家乡沈阳租下门诊部创业。何伟持续钻研、创新,10余项眼科领域专利的陆续应用,逐渐奠定了何氏眼科集团在业内的技术权威地位。何伟说,创业者唯有锤炼技艺、精益求精,才能不断刷新事业的高度。
  半月谈记者:您是一位海归科学家,也是创新创业的先行者,回顾创业历程,如何理解工匠精神?
  何伟:工匠精神原本就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现在重新成为热词,我有太多感慨。过去一段时间,人们一提工匠精神,想到的往往是日本、德国。如今,国家将工匠精神作为重塑中国品格的元素之一,这对改善、提升中国品牌的内在品质、外在形象都有帮助,尤其值得“创一代”学习借鉴。
  我在留学期间对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的工匠精神深有体会。回国至今的21年里,我也将工匠精神作为创业路上的精神内核。我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科研守正创新,对创业初心持之以恒,在工作态度上爱岗敬业。
  光有创新精神、创新理念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能让创业者始终保持一种正确“姿势”的东两,这就是工匠精神。
  半月谈记者:观察新一代创业者,您认为他们存在哪些误区,特别是精神层面还有什么不足?
  何伟:创新创业,既离不开技术、资金等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精神、态度等主观因素。当下,追求短期的物质利益,使很多人忽视了精神价值,特别是超越物质的价值追求。这也不可避免影响到年轻的“创一代”,很多人更重视能够快速带来经济利益的业务技能,因而变得浮躁、功利,忽视甚至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业操守。
  一个好的创业者,至少需要两方面精神动力。一是创新精神,它强调思想的灵动、思维的跳跃;二是工匠精神,它强调锲而不舍、一丝不苟。有的创业者过于求新求异,追求新点子、新包装,只有破坏没有建设,而以持续、稳定、渐变为特征的工匠精神,则对此有纠偏和矫正功能。
  我觉得年青一代应拒绝盲目追风,坚守内在;避免盲从,坚守独立。唯有守正出奇,才是一条自我提升、自我突破的好路子。
  半月谈记者:何氏眼科集团拥有自己的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不断探索。如何为“创一代”树立精神坐标?
  何伟:为改变中国眼科专业人才短缺局面,1999年集团创办了辽宁何氏医学院。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开放式学院,目的就是要打破中国固有的教育模式,用能力培养取代应试教育。
  我要求学生们始终拥有“四心”:坚守信仰、不忘梦想的初心,顽强执著、拼搏进取的决心,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耐心,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
  半月谈记者:出席今年全国政协会议,您准备提交关于弘扬工匠精神的提案吗?
  何伟:我今年提交的是《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助力实现“中国智造”和“中国质造”的建议》。我提出,工匠精神需要从源头培育,要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同时要强化职业教育,构建技术工人上升通道,让职业技术人员在社会有更高地位,让年轻人在锤炼技能的同时,将“创新基因”深植于心。
  【十】“文化+”如何深耕新蓝海,造就文创家?
  跨界、裂变、融合:“文化+”催生新业态
  当前,科技、经济、商业和文化的跨界融合发展已成为全球产业经济的亮点。站在双创的“风口”,如何认识“文化+”的重要性,彰显文化创意的非凡魅力?半月谈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
  半月谈记者:“文化+”对双创有何意义?
  郑晓幸: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和裂变效应,文化具备极强的粘附性,可以突破行业壁垒,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重组、提升、合作,拉动产业链,打破产业原有界限。
  文化又有较强的优化资源组合能力,通过与制造业、农业、信息、旅游、体育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为人们提供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形成新的消费市场。
  当前,双创一方面依托技术的革新,一方面需要精神思维层面的突破。“文化+”不但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还可以塑造创新、创业的文化个性,培育大批文化创意家(文创家)。这种层面的创新是我们当前所缺少的。
  正因为如此,“文化+”对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文化+”所派生的众多经济新业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半月谈记者:依托“文化+”,培育更多新业态,您有什么建议?
  郑晓幸:双创仅仅依靠“互联网+”是不够的,应该将“文化+”与“互联网+”结合,将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融合。要围绕“文化+”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空间。
  双创也要求文化自身寻找新出路、新蓝海。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发挥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出口活力,鼓励企业到海外直接投资、本土化发展,推动文化贸易提质增效,更要盘活改革能量,寻找“文化+”突破口,实现文化品牌价值,在引领市场和消费的同时,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改革发展。
  推进“文化+”,首先在融合路径和标准规范上着力,改变职责界定不清,政出多门、交叉管理,没有形成合力的现状;其次,真正推动文化融合发展生产要素市场方面的整合,研究“文化+”的财税、金融、土地、产权、人才等政策,优化文化融合发展环境;三是打造“文化+”服务平台,探索建设文化融合发展示范区和试验区,培育龙头旗舰企业,实现集聚发展,促进产业链融合,提升文化消费水平。
  半月谈记者:“文化+”,加什么,如何加?
  郑晓幸:我认为“文化+”的范围很广,几乎没有不可以“+”的领域,就其重点而言,应包括文化+制造业、文化+人居、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农业、文化+生态、文化+体育、文化+教育、文化+现代服务、文化+养老等十个方面。
  比如,文化可以与制造业相结合,把文化创意设计元素与生活消费品制造相结合,提高附加值,引导消费升级;文化可以与人居环境相关规划建设相结合,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水平和设计品质,增加城市历史底蕴,塑造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空间;文化可以与生态相结合,构建以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公园,成为大众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生态文化场所。
  总的来说,“文化+”可以催生新业态,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热情,完善经济发展格局,增强核心竞争力,更好发挥文化带动功能和支撑作用。
  “今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
  在“文化+”日益活跃的当下,湖南步步高集团“文化+商业”卓有成效。半月谈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就“文化+”回应需求升级相关话题展开对话。
  半月谈记者:为什么现在商业领域的文化元素日益活跃?
  王填: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多个层次的人生需求。后三个需求更多属于精神层面,在人类解决温饱和安全问题后,这些需求就成为人们升级的需要。
  现今,中国人进入追求后三个需求的阶段,人们对文化、体育、艺术等高层次需求旺盛,所以以前说“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现在是“今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
  半月谈记者:文化与哪些行业结合最容易产生化学反应?
  王填:在流量比较高的行业,“文化+”是相对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比如人流密集的零售业、流量高的网站、移动APP等。
  2015年9月,湖南省文化厅与我们签订了文化进商场战略合作协议。这应该是全国第一份文化厅与商业企业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是文化宣传领域的一次探索。湖南各种文化资源都非常丰富,步步高在湖南省14个地州市、120多个县都有商场,年客流量超过4亿人次,因此双方可以组建覆盖全省的文化宣传平台。
  这几年,步步高门店引入了花鼓戏、京剧、龙灯、祁剧、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2017年,我们还准备跟湖南省文化厅联合搞一个“湘韵——多彩非遗年”的年度文化活动,在湖南省各个地州市的步步高卖场集中展示非遗艺术。
  半月谈记者:“互联网+”与“文化+”的相似之处是什么?两者如何融合?
  王填:“互联网+”是渠道的“+”,“文化+”是内容的“+”,它们之间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比如步步高与当当网合作的梅溪书院,就是商业+文化+互联网的一个很好尝试。
  2016年6月,步步高梅溪新天地开业,它的定位就是“中国首家商、旅、文综合体”。其中有我们和当当网合作的梅溪书院,是以当当网为支撑的互联网实体书店。它的设计跟传统书店很不一样,体验感很强,文化感很强。开业半年来,已经成为湖南省的文化地标,很多家长带着小孩慕名前往。
  半月谈记者:“文化+”如何促进双创?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王填:我想这个命题也许要倒过来说,也就是双创促进了“文化+”。文化需要借助更加创新的形式和更加发达的信息渠道来展现它们的魅力。比如故宫的很多文化创意,就是文化+旅游+互联网融合的结果;电影+VR眼镜,就是文化+科技的创新。不管是文化+旅游,还是文化+商业,或者是文化+互联网,创新都是点燃文化生命力的重要元素。前瞻未来,“文化+”必将为双创开拓出一片新蓝海!
  大国策:给政治局讲课的学者系列专访之五
  早春二月的吉林大学校园,依旧银装素裹,乍暖还寒。在匡亚明楼的一间办公室里,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资深教授孙正聿接受了半月谈记者的专访,就如何学习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辩证唯物主义具有丰富的智慧意涵
  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孙正聿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辩证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分析和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伟大的认识工具’。要观大势,谋大局,干大事,就必须深入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不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战略思维能力。”孙正聿说。
  孙正聿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原理,构成了科学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哲学基础: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要求我们用辩证法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认识的能动反映原理,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创新的精神和态度。
  孙正聿说:“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构成我们把握世界的最深层的概念系统,从世界观上规范我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理论思维的规范能力。”
  指导实践,增强战略思维能力
  孙正聿认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重要现实意义,是增强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是综合决策能力和驾驭全局能力的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践智慧。
  在实际工作中,战略思维能力体现在处理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等辩证关系上。“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简而言之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社会发展中的均衡与非均衡、发展与再发展、进步与代价、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比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孙正聿说,这些构想中蕴含着哲学智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动实践。
  面对当前的反腐形势,孙正聿认为,要站在理论高度、战略高度,解决好制度与人的辩证关系问题。其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即“人管自己”,手中有权,但不谋私利,手中有钱,但不奢侈挥霍,不屑于这样做,耻于这样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二,“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即“制度管人”,要让危害党和国家事业的人想做但不敢做,要做但做不成,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大众化传播需克服学院化、庸俗化倾向
  近年来,孙正聿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撰写出版了《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人的精神家园》《哲学修养十五讲》等著作,并在“有理讲理”等电视节目中向公众分享相关理论成果。
  “听孙正聿老师一次讲座,没白渎吉林大学。”无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界,还是在吉林大学的师生中间,71岁的孙正聿教授都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和善的为人、轻松的语言风格,以及深入浅出的讲授习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讲座的吸引力明显提升,常常出现座无虚席、甚至连站位都难求的场面。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学说,更是一种学养,应该变成每个人的学养,充实我们的精神家园。”孙正聿认为,当前复杂的思想舆论环境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增强大众的理论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抓住问题,有理讲理,克服空讲道理的学院化倾向和不讲道理的庸俗化倾向。
  “没有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基础,很难真正地理解社会和人生。”孙正聿说,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应以问题为出发点,以理论为聚焦点,以群众为落脚点,以“四个自信”为立足点,让大家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理论去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精准发力:供给侧改革的南川之路
  重庆市南川区是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面临转型发展难题。两年来,该区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增加有效供给,去除无效供给,减轻实体经济负担,补强民生领域短板,使得全区经济逆势突破、稳中提速、快中向好,走上了一条蜕变之路。
  瞄准三大定位增强有效供给
  南川区委书记李明清介绍,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南川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发展接续产业,增加有效供给。南川突出“工业强区、旅游名城、生态花园”三大定位,大力推动项目引进和建设,供给结构不断优化,供给规模日益壮大。
  ——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半月谈记者最近在重庆南商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各个车间分工合作、井然有序。公司拥有机器人本体及智能传感等核心技术,正向数字化工厂和工业4.0模式发展。“我们要实现‘机械换人、机器人换人’,我们有信心成为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的龙头企业。”南商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华说,“十三五”期间,公司将投资5亿元,实现年产值超10亿元,
  南商机器人是南川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南川区发改委党组成员、转型办副主任袁仕宏说,南川积极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2016年鸿庆达、南商机器人等9家企业投产放量,煤电铝一体化、页岩气勘探开发等47个项目加快建设,工业投资完成64亿元、增长58.7%增速全市第一,创近年最高水平。
  ——旅游带动商贸升级。“我们利用优势旅游资源,带动商贸产业发展,实现了二者的融合发展。”南川区商务局党组成员、区商贸物流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赵枫伦告诉记者,南川旅游资源丰富,2016年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金佛山获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商贸业也快速发展,去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7亿元,增长13.6%。目前,南川商贸物流园区建成面积达40万平方米,电商产业园、快递物流园投入运行,电子商务交易额达4亿元。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南川区旅游局局长助理王兵介绍,南川森林覆盖率高达51%,生态养生、乡村旅游得以蓬勃发展。目前,福寿镇、民主镇、太平场镇、冷水关乡、乾丰乡等5个乡镇已成为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效益,又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投入。
  “我们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2016年完成营造林19万亩,林地面积达230万亩,全面完成49个重点减排项目任务,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40天。此外,我们还完成了黄淦河专项整治,建成全市首个喀斯特水质监测体系。”南川区环保局负责人说。
  降低企业成本激发经济活力
  “降成本”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南川区在大力去除煤炭产能,消化商品房库存的同时,制定了激励民营企业发展的系列措施,在用工、要素、制度等方面为企业减轻负担。
  南川区经信委副主任杨仁华说,南川通过售电侧改革降低工商业企业用电气价格,目前全区13家用电大户、70%的工业用电实现直接交易或“打捆”交易,将电价由原来的每度0.8元降至0.5元,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也下降了0.7元。针对企业反映的社保负担过重问题,南川还落实阶段性社保政策,降低“五险”缴费比例3.7个百分点,全年为企业减负近1.3亿元。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企业发展的“拦路虎”。为此,南川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2016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00亿元、增长15%,其中企业贷款925亿元、增长16.6%:设立30亿元“重银一南川”双创基金,3000万元转贷应急周转资金,大力推动企业上市融资,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制度性成本是企业发展的隐性成本,也是企业减负的重要内容。南川出台《南川区推进网上行政审批改革工作方案》,加快推进网上行政审批步伐。全区34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全部人驻审批大厅,出台行政审批权力清单、收费清单、《南川区行政审批项目库动态管理办法》等,审批时限大幅压减。此外,该区还对全区34个审批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彻底加以清理规范,建立并公布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项目库。
  补强民生短板共事发展成果
  李明清说,南川是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区县,民生方面的欠账比较多。去年,全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教育、医疗均衡发展。
  交通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袁仕宏说,南川围绕内联外畅,半小时周边、半小时高速、半小时重庆的目标,逐步加大投入。目前,渝湘高铁经由南川并设站已纳入国家“十三五”铁路网规划及全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三南铁路建成联营,南道、南两高速加快建设,村社便道交通条件持续改善。
  “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一直是南川的心病,辖区内没有一所高校。”南川区教委基础教育科科长罗程说,南川引入了一批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北师大南川附校实现招生,隆化一小A校区竣工投用,隆化职中通过国家中职示范校市级验收。同时,区里还引进重庆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院,圆了南川人民多年的“高校梦”。
  在医疗卫生方面,南川区卫计委副主任沈国亮说,南川以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为重点,逐步健全全区的公共医疗体系,有效落实分级诊疗,让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得到缓解。作为落实分级诊疗的重要手段,全区正在全面推进儿科医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已累计签约7.8万户、21.5万人。
  “通过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区经济及民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也激发了党员干部的精气神。”李明清说,2016年南川GDP增速达10.7%,自2012年以来首次赶上全市增速,实施脱贫攻坚项目825个,20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67%,5613户18676名贫困人口越过脱贫标准线,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摘掉了戴了31年的贫困帽。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职业教育堪试身手
  数千万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职业教育是最能直接提升贫困人口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教育类型,在脱贫攻坚中,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然而,从全国范围看,当前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和农村脱贫需求之间严重不匹配。当前,贫困地区职业院校课程内容与实训设备陈旧,甚至教的是早已被市场淘汰多年的职业技术,专业吸引力差,无法发挥职业教育的应有作用,发达地区虽集中大量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但受制于种种招生限制政策,难以有效帮扶贫困地区。如北京近年对职教毕业生需求旺盛,然而很多职业院校只能以借读或合作办学的方式招收外地生源,这就使外地贫困学生既得不到生源地的补助,也无法享受北京的助学金,实际上被剥夺了来京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
  相关管理部门以学历教育的思路管理职业教育,也使职业学校对贫困人口的培训潜力不能充分释放。在种种制度限制下,学校培训资金来源分散、信息缺乏共享,严重影响培训实效,更难以开展自主培训项目。
  要让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真正大有作为,需要推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把为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实用技能培训作为扶贫的“底线”内容。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整合各部门培训资金,针对地方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需要,把职业教育和培训落实到每个贫困家庭和建档立卡的所有适龄学生及贫困劳动者。如近年湖南省大力推进的“一家一”助学就业工程,除执行国家的中职免除学费政策外,为每个贫困学生每年发放资助金2000元,并保证其在毕业后实现稳定就业,年薪一般在3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另一方面,下好“职业教育资源一盘棋”,盘活发达地区优质职教资源存量,使之真正惠及贫困家庭,尤其着重两类人才的培养:一类是面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需要的本土人才,如产业技师、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幼儿教师、文化活动站指导老师等;另一类是面向城市流动的技能人才,采取简单方便的教育与培训方式,把文化补习、技能训练和学历教育打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合适的职业是—个人的立身之本。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路径,它可以让贫困者真正改变命运,为自己也为下一代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重构我们的阅读生态
  读书可以涵养民族的文化气质和自信,我国自占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十三五”规划纲要将全民阅读工程列为未来五年文化重大工程之一。进入数字化时代,阅读处于怎样的境地?在时间碎片化、阅读目的日渐功利化的冲击下,阅读又该何去何从?
  低头读屏的你,有多久没有读“书”了?
  如今社会上,手机似乎正占用着人们的一切空闲时间。家住广州的陶女士的阅读主要在手机上,她每天空闲时都在用“一扫而过”的方式刷着屏。
  在汕头某建筑公司工作的祝君告诉半月谈记者,2014年大学毕业后,他就再没有翻过书本。“周围的同事和所接触的人也基本不读书,大家空闲的时间就是玩玩手机、看看电视。”
  上海公务员杜昊,上学时是“学霸”,每天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读书。去年毕业参加工作后,阅读量也明显少了,“现在只有周末的时候才有时间读一些杂志、专著,平时就是看手机。”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6年公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的阅读率整体呈全面上升态势,数字阅读增长迅猛。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
  被浅阅读、碎阅读绑架
  单论文字量。现在人的阅读数量要远高于过去。但是,从阅读的质来说,我们的阅读效率正面临大面积滑坡,更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社会浮躁。
  碎片化阅读是最近几年新兴的阅读形态,有网友这样讲述自己的阅读经历:“我一度沉迷于手机阅读,这种碎片化阅读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还包含各种冷门、无厘头……我整天抱着手机乐此不疲,浪费时间而不自觉,有时一直熬到大半夜,以致第二天一整天昏昏沉沉。”
  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好像吸收了很多信息,其实更多的是信息占有了你,你失去了自我思考和价值判断的可能。
  专家认为,有力量的阅读应对内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对外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当下流行的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追求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化的依赖,加剧了社会浮躁。
  如何重构我们的阅读生态?
  唯有书香能致远。阅读不仅可以熏陶我们的心灵,阅读更决定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如何培养国民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事关个人的生活,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阅读能够使人充实、明理、智慧,是一个人成长的阶梯。阅读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发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张鸣说,“真正的阅读应该是形与神、心与思的对话。”
  首先,对阅读者自身而言,改变简单的、被动的阅读模式很重要。仅是阅读还不够,需要思和悟,要让阅读成为一种兴趣、一种内驱力、一种人的本质需要。
  其次,无论是数字化阅读,还是阅读纸质图书,都可以从经典开始。蜜蜂采蜜,要采花蕊中最精华的部位,读书也同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因为它是一个时代人类思想的精华。
  第三,出版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出版业应根据时代发展和大众阅读的需要多策划出版一些精品书籍,应积极适应数字化阅读的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阅读需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员工李梦坤认为,出版行业要出一些适合碎片时间读的书,采取多种形式——电子书、有声读物、电台等,使大家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能读书、读好书。
  第四,建设和维护好图书馆、实体书店这些文化设施和文化载体,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全民阅读建设、打造书香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创新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阅读活动,大力培育书香品牌。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文化惠民,保障贫困儿童、新市民子女、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阅读需求,确保每一个人的阅读权利。
  相信在全民阅读政策的呵护和激励下,在构建书香社会的各种载体推动下,社会文明程度会日益提高,阅读将成为一种社会自觉。
  传统农民工时代渐行渐远
  廉价劳动,辛勤付出,背土离乡,带着农民身份,走向工人的岗位。农民工是他们共同的名字。但如今,这个群体已悄然发生诸多变化,传统农民工时代正渐行渐远。
  从技能白丁到技术工人
  依靠毗邻港澳的优势,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三来一补企业来到广东生根,它们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以便依靠人力成本的优势,获取规模生产的效益。于是,“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大量的农民兄弟来到城市掘金。
  20世纪90年代,张喜洋挤绿皮火车,站了三天两夜从四川来到广东打工。“高考落榜只能回家种地,一年劳作仅够糊口,没剩啥钱,就想着随打工潮南下找机会,那时候进工厂没熟人介绍还进不去呢!一个月挣的钱比在家种地一年都多。”
  那是一个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年代。“每逢招聘,几乎所有工厂门口都排起长龙,用工根本不是问题。”来自广西天等的第一代农民工韦秀群说。
  但是,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产业在努力升级转型,制造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技能白丁正逐步被机械手取代。刚刚结束的广东省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披露,2016年广东的高新技术企业新增8000家。而对用工的监测显示,2016年技能技术人员缺口占总缺口的l8.2%,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达到近年的最高水平。
  “总的来说,我们不缺常规工人。”广东东莞市中泰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龙说,企业更需要高端研发人员和高端技能人员和企业一起进步。
  在“世界工厂”东莞,2015年推进的“机器换人”项目,累计减少用工约7.1万人,相关企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65%。
  “卖体力不如卖手艺。”来自湖南怀化的唐剑飞和族兄弟一起来到深圳的一家电子工厂,“我在流水线,每天加班2小时,一个月挣不到3000块。我堂哥做电工,不加班工资起薪都比我高1000块。一技傍身是硬道理,所以我要去培训班。”
  一线工人真切感受到了这股向上的浪潮,许多工人都踊跃参加公司的内部培训,甚至从工资中挤出学费进修。在广东中山一家工厂工作的张夕武刚从电大毕业,下班后他经常要学习到凌晨2点。“有所长才不会被淘汰,机会也要自己去争取。”
  有关部门也在积极推进劳动者的职业培训。自2008年开始,广东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用于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并打破户籍限制,劳动者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每提升一级职业技能等级给予一次培训补贴。仅2015年,广东就有超过26万的劳动者培训后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并领取技能培训财政补贴。
  走下流水线,流向新行业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产业梯度转移稳步推进,农民工的打工半径和就业选择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中西部传统劳务输出地的农民工正在不断回流,就近就业。他们的就业领域从制造业转向了服务业和新兴行业。此外,随着双创升温,打一份工不再是农民工的唯一选择。
  这个春节,在佛山打工已经十年的苏劲锋决定不再出来打工。家在广西藤县农村的他说,家乡也办起了陶瓷产业园,家门口的工资比广东差不了多少,还可以照顾家里。“消费没有广东高,可以存下更多的钱,离家近觉得安心很多。”
  从市场供求看,2016年第三产业用工需求占市场总需求的50.1%,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1.3个百分点。工厂和流水线不再是农民工的就业首选,许多劳动者流人一些新兴的服务行业,例如电商客服、快递物流、扫码员等。
  广东省劳动学会副会长罗明忠说,数据显示,广东省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新兴行业创造出更大的用工需求。
  新生代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和个性特点也加速了农民工从制造业流向服务业。湖南邵阳20岁的姑娘刘雪婵就不乐意父亲给她找的流水线工作,做起了化妆品推销。“虽然每天要站8个多小时,但是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可以有人和我说说话,怎么都比工厂强。”
  随着双创政策的持续发力,越来越多农民工正走下流水线,尝试创业。根据广东省人社厅对粤东西北1000个行政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监测情况,近年来农村自主创业人数在持续增加,2016年第三季度已经接近4万人。罗明忠认为,大众创业的社会氛围已深入人心,创业成为劳动者的职业梦想。
  从外来工到新市民
  没有技能、没有城市户口,挤在工厂提供的逼仄宿舍里,农民T生活在城市的底层,靠着加班和节省,在城市赚取帮补家里的生计。他们在努力地争取一个平等的待遇,一个融城的机会。
  2010年,广东率先在全国出台农民工积分人户城镇的政策,用“积分”的考核指标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此举得到了农民工的积极响应。至2015年底,广东积分制入户人数超过70万人。
  前不久,国务院出台《推动l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城区常住人口不到300万的城市取消“积分人户”,这使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加速破除,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城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同时,为了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造成的子女留守问题,也为了让农民工子女能够平等享受城市的教育资源,农民工输入地普遍实行了“积分制”入学,城市公办学校向农民工子女同等开放。
  2016年,广东全面开放异地高考,近万名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广东户籍考生同考同录。“进城务工人员为广东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子女在广东具有完整学籍,我们必须照顾这些孩子的需求。”广东省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说。
  来自四川的钟梦瑶是首批享受到全面开放异地高考福利的随迁子女,她的父母在广州做环卫工已20余年。尽管自幼儿园开始,钟梦瑶就在广州上学,但从小她就知道自己没有广州户口,总有一天要“打回原籍”,因此不敢和同学们处得太好。得知自己能在广州参加高考,钟梦瑶长长舒了口气。
  户籍、教育、社保、就业、培训……城市待遇逐步向农民工均等化开放。农民工NGO组织“珠海协作者”常务统筹杨玳瑁认为,农民工的融城脚步正在加快,他们不仅渴望新市民的身份,与城市人享有同等的权利义务,更希望能在情感上真正融入城市生活,重建社会支持。因此,协作者一方面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另一方面,也推动农民工参与社区生活,培育其社会服务能力,帮助他们真正与城市融为一体。
  乡村旅游载不动许多愁
  阳春三月,正是踏春旅游好时机,许多人选择到农村去看山望水寻乡愁,乡村旅游已成一些农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但面对不断增长的客流和服务需求,乡村旅游的不足暴露无疑,不少短板需要尽快补齐。
  虽然发展热度持续走高,但对于乡村旅游,一些游客既爱又恨。爱的是乡村的纯美风光,恨的是部分地方乡村旅游的糟糕体验:嗡嗡乱飞的苍蝇,臭气熏天的旱厕,坑洼不平的道路,卫生堪忧的餐厅……
  在长春市长清公路两侧的村镇,“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情况持续了多年。前十年流行烤羊腿,路边出现了数家烤羊腿山庄,不到三五年多数陷入惨淡经营;近5年流行采摘草莓,数十家草莓采摘园云集道路两边……由于缺乏规划,一哄而上的发展模式弊端凸显。
  业内人士介绍,在中国很多地方,乡村旅游没有一盘棋的思想,尚未编制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缺乏文化底蕴和内涵也让乡村旅游戴上“没文化”的帽子。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农经局副局长李宝山表示,目前很多地方没有将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餐饮文化、农耕文化和民间艺术真正挖掘出来,导致游客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持续发展。
  有关人士建议,在加强政策倾斜和扶持的基础上,还应加快产业提档升级,努力把乡村旅游打造成农民就业增收新的增长极。四川雅安市市长兰开驰建议,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基地景观化建设、农户庭院景观化建设,加大“互联网+”运用,搭建乡村游电商平台。
  同时,围绕增收脱贫,加强产业融合和利益共享。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农委主任杨国峰建议,农民可以通过土地、庭院、设施等资产人股的形式,从产业发展中分享收益。
  乡村旅游尤其要保留乡土底色。为此,要加强对农村文化资源的普查和发掘,加强对农村文化遗产、古村落、古民居和民间技艺的发掘、保护、利用,保留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气氛,让游客进得来、玩得好、留得住。
附件下载:
附件下载:
附件下载:

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必看:

1、厚职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提供全国公务员考试资讯

2、厚职网www.houzhiwang.com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3、更多事业单位招聘信息访问事业单位招聘网www.kaosydw.com

4、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1:厚职公考(houzhigk);公众号2:厚职事考招聘信息(kaosydw)

第一时间推送:

全国招聘招考信息

技巧、试卷、资料

公众号:厚职公考

关注公众号,接收每日推送和资源礼包



手机题库

微信平台

教材用书

事业单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