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公众号: houzhigk ,订阅招考信息
| 考前必做时政题库、公共基础知识题库 | | 教材用书PDF电子版 |2020-202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预测卷: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新冠病毒疫情无疑是社会重大申论热点,厚职公考网(www.houzhiwang.com)提供一套申论押题预测卷。
一、给定资料
资料1
2019年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可以说,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020年春节期间,国内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疫情。在抗疫一线,“中医药”被频频提及,备受追捧。一系列数据和事实说明,中医药凭其自身特色和优势,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证明了自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资料2
中医药是人类“问世医学”,在疫病防治中具有独特优势。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不断积累疾病防治知识,这些中医知识逐渐成为人类的“问世医学”。主要包括:一是“取食消痛”说。早期人们发现食用某些动植物后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随着人类的进化,逐渐开始有目的地寻找能够减轻病痛的动植物,后来出现了“神农尝百草”。二是“热石消痛”说。古人当烘火取暖时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三是“按压解痛”说。人们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较尖锐的石器按压刺激后反而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发现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中医药学。四是“望闻问切”说。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疫病预防,即现代所说的急性传染病防治。《黄帝内经》明确记载了预防疫病相关知识,晋朝葛洪的《肘后方》记载了“虏疮”(天花)、“狂犬咬”(狂犬病)等,历代中医古籍对疟疾、麻疹、白喉、水痘、霍乱、痢疾、肺结核等急性传染病及其辨证治疗方法都有明确记载。公元一世纪,中医采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比西医发明牛痘接种术早,是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中医人痘接种方法传入欧洲后,启发并促进了西医免疫医学的飞速发展。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我国先后发生过300多次疫病流行,基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中国的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类似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等一次瘟疫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中医药在新中国历次重大传染疾病防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中医药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有着突出的特色和优势,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生息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新中国的几次重大传染性疾病救治中表现突出。一是成功防控乙脑炎。上世纪五十年代,石家庄、北京、广州等地先后爆发流行性乙型脑膜炎。在患病人数众多、死亡人数剧增、西药治疗未见奏效的关键时机,名中医辨证施治,采用中医辛凉透邪、清气泄热法挽救了大量病人的生命,且没有出现后遗症。二是成功防控疟疾之害。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著名中医科学家屠呦呦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三是快速处置非典之灾。2003年SARS疫情侵袭我国,在北京地区中医药介入治疗半个月后,疗效开始提升,死亡率下降了20%,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肯定。四是中医药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成功实例。在防控和处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诊疗方案明确给出了中医药方。
资料3
传统名贵中药材三七,享有“金不换”“南国神草”等美誉,是我国医药界公认的战略资源,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价值。记者在三七原产地——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采访发现,近年来三七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但无序种植、连作障碍、散小弱、掺杂使假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产业健康长远发展。
文山州生物资源开发和三七产业局副局长L说,文山州近年来在三七种植、加工、流通等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经济效益不断提升。记者了解到,当地三七种植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标准化种植技术体系,并初步构建了三七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平台。然而,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也不少。
三七种植周期长,一次种植后一般要经过3至7年才能采挖,且三七的生长对土壤和气候有极高要求,栽种过三七的土地必须经过至少10年的休整才能再次种植。在老三七地上重复种植易出现根腐等病害,严重影响三七产量和质量,甚至可能造成绝收,这在三七种植业被称为连作障碍。文山学院文山三七研究院和当地多家种植企业试验了上百种办法,但始终没有明显进展。L说,连作障碍导致文山州可种土地急剧减少,2006年起种植逐渐外移。再过5到10年,文山可能面临无地可种的窘境。此外,文山学院文山三七研究院院长C透露,在部分外移种植地区,种植技术不规范,对三七的病虫害防治不能严格按标准进行,三七原料质量缺乏保障,导致三七产业规范发展难以把控。
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W说,当地三七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主要都是做三七粉,缺乏精深加工,三七有效成分未得到充分开发。记者在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看到,园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但入驻企业屈指可数,大片土地闲置。目前,文山全州加工企业14户,2017年实现总产值29.42亿元,仅2户在新三板上市,离云南省提出的打造千亿三七产业的目标差距较大。在三七深加工产品中,只有血塞通系列、气血康口服液达到上亿元规模,大多数产品销售额不大。
近年在全国范围内均出现了制售假冒伪劣三七产品的违法行为,多地展会上曝出售假三七、磨粉时调包等情况。文山七麟三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M说,部分种植户和商家为追求利益,存在造假售假、掺杂使假、染色增重等情况,尤其在展销会上,打蜡、胶贴、使用药渣造假等情况突出,影响恶劣。W说,电商平台上也存在以次充好情况。文山州生物资源开发和三七产业局反映,丽江、大理等旅游区的部分商家,用1年期三七冒充野生三七欺骗游客,价格是普通三七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L说,如果问题始终破解不了,文山州的三七产业发展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
资料4
在N县,中药材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千金方”。
N县探索林下经济新模式,积极发展“林+药”特色产业,拓宽中药材种植模式。国家储备林项目完成种植面积6800亩,其中种植药材林辛夷2200亩、24万棵,发展林下套种连翘、白芨、丹参、皂角等中药材700亩、皂角200亩。项目实施带动当地2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辐射周围3个乡500户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每户年增收3000元以上。
N县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气候分界线,又处于我国地理第二、三阶梯的过渡带,高差程的地形与过渡性的气候特征,使南召成为南北植物兼有的“天然药库”。1985年全国中医药资源普查的结果显示,N县拥有天然中药材253科1104种,盛产辛夷、山茱萸、杜仲、桔梗、天麻、石斛、灵芝、连翘、柴胡、金银花、银杏等道地中药材,是辛夷、石斛等名贵中药材的原产地和最佳适生地。
N县辛夷产业发展办公室和N县中药材开发办公室优化整合,成立N县中药材发展中心,加强工作力量,实行集中管理,对全县中药材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建设,重点建设“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十大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打造“南召十大道地中药材”品牌。
在广泛论证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N县对中药材发展进行高端规划,确定辛夷、杜仲、黄精、白芨、山茱萸、艾草、连翘等作为十大道地中药材进行重点培育,建立产业发展与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乡有产业基地、村有增收项目、户有脱贫门路”,助力贫困群众脱贫“摘帽”。
N县针对山区群众增收致富路径窄的病根,对症施治,靶向治疗,开准“中药方”。县里制定下发《中药材产业发展意见》《中药材“三个十”扶贫行动计划》《中药材产业扶贫实施方案》等文件,把产业扶贫和中药材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县财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投入5000余万元,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用于完善产业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该县对中药材种植涉农企业和贫困群众,按照每亩10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鼓励中药材产业发展。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中药材0.5亩以上的,按照每亩1000元的标准予以一次性扶持。目前,已发放补助400余万元,扶持4家企业1000余户群众种植中药材。同时,县中药材发展中心与人寿财产保险公司合作,为辛夷种植户投保,最大限度的降低产业发展风险,已投保5156户,其中贫困户657户。
近几年,按照区域合理化布局、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要求,N县以创建十大中药材基地为抓手,采取“公司+基地+技术+农户”的经营模式,培育了乔端镇云霄曼白芨、重楼林下种植基地,板山坪镇大曼山石斛种植基地,四棵树乡五朵山黄精、白芨种植基地,小店乡鹰山万亩辛夷标准化种植基地,云阳小店演艺山野生辛夷基地,崔庄乡银河虎山万亩桔梗、皂刺、连翘种植基地,乔端镇穆老庄万亩杜仲基地,石门乡寨沟京菊种植基地等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形成了县城东部辛夷种植区,以县域西部的杜仲、山茱萸、黄精、白芨、重楼种植区,以中南部的艾草种植区。
N县注重培育中药材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让龙头企业带动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贫困群众规模化发展中药材,打造特色支柱产业。河南联源生物科技公司投入大量科研资金进行课题攻关,对伏牛山野生石斛进行驯化筛选,成功选育出“伏牛一号”等6个品种,年培育750余万株伏牛山石斛种苗,在云霄曼、大曼山等海拔1500米以上的自然林地,采取“设施种植、林下原生态种植、岩壁树上仿野生种植”三种模式种植石斛3000多亩。N县绿丰源公司投资1200万元在白土岗镇杜村流转土地260亩,高标准建设良种繁育大棚100个,培育种植白芨、黄精、黄花杜鹃、防己等20余种名贵中药材,产业基地与贫困群众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带贫模式,带动贫困户80户100余人在此务工就业,每户年可增加收入2万余元。
目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南召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药方”。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或“基地+农户”的带贫模式,涉农企业与贫困户签订中药材种植带贫协议,实行“三包三统一三标准”管理,即包种苗、包技术、包回收,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销售,标准化育苗、标准化种植、标准化采收,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强化种植户收益保障,提高群众种植积极性。N县鼓励贫困群众利用山地、林地、荒地种植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名贵道地中药材,通过创新种植模式带动650余户贫困群众种植中药材。
据统计,N县成立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110家、中药材加工企业9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15个,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52万亩,中药材产业年产值3亿多元。中药材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安置用工、技术帮带、入股分红、产品回收等措施,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130户、7450人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资料5
中医药学是整体医学,强调“治未病”,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养生为一体,完全契合健康中国行动的理念。《黄帝内经》中“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其中“未病先防”更接近养生保健的真谛。
“未病先防”是指在人们未患病之前采用预防的方法从而避免亚健康状态与疾病的发生,适用于未病的健康人群与亚健康人群。包括祛除影响健康的因素和主动养生、锻炼身体。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外因和内因两类,外因包括环境因素、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家庭或社会负担等,内因包括自身抗病能力、健康意识、不良生活方式、感情挫折等。增强健康意识,积极行动,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可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袭。
“既病防变”是指当人们已经处于疾病状态时,要早期诊断,及早治疗,防止疾病转变殃及其他未病脏腑或危及生命。《黄帝八十一难经》载:“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脾,故先实其脾,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未病早防为上策,已病早治为中策,以败为戒为下策。因此,东汉史学家荀悦《申鉴杂言》说:“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资料6
绿色天然的药材是中医药的独特优势。药材好,药才好,中药材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疗效。同仁堂有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当前,我国中药材质量总体上是好的,但由于生态环境退化、人工种植药材管理不当、流通销售环节掺杂使假现象监管不完善等原因,市场上的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疗效。
作为中医药大省,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美誉,不仅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也极为悠久。但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四川面临着部分野生药材资源濒临枯竭的问题。对此,四川正全力抓好顶层设计,夯实道地药材的种质基础,建设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力争从“中医药大省”转向“中医药强省”。
(一)选优育新,从种质源头保障药材品质
“要解决药材资源枯竭的问题,首先得从源头,也就是道地药材的种子选育入手。”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人表示,早在2006年,四川就启动了“中药材育种攻关项目”,主要围绕川产道地药材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
中药材既是药品又是农副产品,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是必然选择。2017年5月,四川省中医药发展大会在成都召开。会上提出,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必须坚持“全生命周期”和“大健康”理念,遵循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抓好从规范化种植、现代化生产到衍生品及健康服务的全链条开发。
(二)深耕管理,统一技术、品牌,全程可追溯
作为全国麦冬主产区,四川三台县致力于深耕“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三台县运用“七统一分”的管理模式,即:统一品种、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技术、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户种植,以麦冬全产业链ERP管理云平台为工具,实现中药农业全程可追溯。此举不仅提升了麦冬的品质,也让社员的综合收益水涨船高。
“正所谓药材好,药才好。川产道地药材内涵丰富,不仅包含了鲜明的地域特征,还包含了优良的植物品质、成熟的栽培技术及适时采收、加工炮制工艺等要素。”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道地药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由政府和行业协会牵头, 集中各方力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共同投入。严格执行道地药材的生产规范,监督道地药材的各项指标,才能维护道地药材的质量稳定性和市场占有率。
资料7
中药饮片,是对中药材进行加工炮制后的成品。加工炮制能起到洁净、减毒、增(存)效或改变药性的作用。
中药炮制,古来最讲究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目前,有些中药炮制存在的问题是不依法炮制。比如,附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炮制减毒,如果减少漂洗次数,来增加饮片重量,这就会影响药材质量。
如果出现炮制工艺简化,或不按工艺规程生产加工的现象,人为地减少蒸制时间,也会影响质量。有专家表示,应该加强炮制规范,杜绝局部存在的“一药数法”“各地各法”现象,让中药饮片产品更好地实现全国大流通。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饮片质量保障专委会主任Y建议,加强中药饮片标准与产地加工、炮制工艺以及辅料的综合研究,并进行产业化的生产验证,从而建立更为完善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炮制标准。将传统炮制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建立饮片炮制技术平台,促进中药材的生产与科研。
资料8
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经典方剂浩如烟海,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但大多数方子还在古籍中沉睡。2015年12月7日下午,屠呦呦在瑞典发表演讲,讲述了四十年前与其他中国科学家艰苦奋斗,最终从传统中医药中发现了青蒿素的过程。以下是她演讲的部分内容:
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我被指令负责并组建“523”项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接受任务后,我收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并收集他们用于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资料9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中西医并重方针仍需全面落实,遵循中医药规律的治理体系亟待健全,中医药发展基础和人才建设还比较薄弱,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迫切需要深入实施中医药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以上问题,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什么是中医药的精华?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是精华,望闻问切、简便验廉是精华,君臣佐使是精华,大医精诚、仁人之术是精华,防患未然、扶正祛邪也是精华,流传几千年的中医药思维、理念、道德、理论、技术、手法等都是精华,都值得我们认真传承。同时,传承不是因循守旧、墨守陈规,也不是照搬照套、囫囵吞枣,而是传承其精神,吸收其精华。
我们应当敢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方所含的中药材中,提取有效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并按照君臣佐使配伍的理论进行组合试验,从而发现经方有效治疗疾病的奥秘,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研发出新的治疗重大疾病的药品和方案。这是具有生命力的传承,而不是跟在前人后边机械地套用,是在传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实现中医药的跨越式发展。现代科技成果不仅姓西,也姓中;西医可以用,中医也可以用。新时代的中医药创新,就是将中医药理论、学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这是中医药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对中医药的认识,并解释“问世医学”一词。(10分)
要求:概括准确,分析合理,逻辑清晰,不超过200字。
(二)根据给定资料3,梳理总结文山州三七产业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并给出你的建议。(25分)
要求:归纳全面,建议合理,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条理清晰,不超过500字。
(三)假定你所在市也具备发展中药材产业的自然条件,政府希望能够发展中药材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请根据给定资料4,撰写一份N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经验研究报告(提纲),供领导参考。(25分)
要求:要点全面,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不超过600字。
(四)请根据给定资料,以“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1000~1200字。
第一时间推送:
全国招聘招考信息
技巧、试卷、资料
公众号:厚职公考
关注公众号,接收每日推送和资源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