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节日文化 增强民族自信
传统节日承载着古老的信仰,延续着乡风民俗,我国由于众多的多神信仰,并且在劳动人民的实践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大大小小的传统节日,如回家团圆的春节,寄托相思的中秋……而传统节日之所以让人们这么难以忘怀,更多的是因为传统节日成为了民族的文化血脉和集体记忆,因此唯有节日有“文化”,民族才有“自信”。
传承传统节日内涵,是实现节日有“文化”的氧化剂。当青年人成为承担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当青年人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当青年人成为文化输出的“中国制造”。而似乎在他们的身上少了一点“陈旧”,对于传统节日的习俗不了解,甚至不感兴趣,认为所有的节日都是假期,只不过这个假期或长或短而已,自己可以多玩几把游戏罢了。因为这个时代的东西太新了,微博每几秒就是一次热搜,信息的快速让你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因为那些流淌在节日的文化太远了,“用不上”:我们不会再重阳“遍插茱萸少一人”,不会再中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不会再清明“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网络,高铁,飞机这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我们对于以往传统节日的认知,而没有这份认知,我们的节日还有什么意义,当所有节日都成为购物节时,诗人,作家,画家那一个个留给我们的智慧都成为了附属品,没有了意义。最近流行的一句话,别忘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但现在看来眼里没有光的人,早已失去了诗与远方。因此,重塑节日文化,要让每一个人熟知节日的含义,哪怕学会在春节包饺子,在中秋做月饼,在清明做春卷,那朴实的烟火气息中升腾者我们对于节日的热爱,对于文化的敬仰!
创新传统节日内涵,是实现节日有“文化”的催化剂。今年的春节由于疫情的出现让我们少了相聚,少了欢乐,少了年味儿;特别是今年全面禁止烟花爆竹的燃放让我们对于春节的期待更加落寞,放烟花在古代就是为了赶走“年”这个兽,而现在随着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我们不得不将它禁止,这也同样让传统节日少了很多的内涵,让人们觉得过春节只不过是放了一个比较长的假期而已,除了吃吃喝喝没有了其他的乐趣。不光是春节还有中秋等传统节日,由于生产和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巨变,特别是信息科技的发达与完善,让传统节日的内涵好功能,失效和淡化了。那么该如何重拾这份情怀,创新方式很关键:去年端午节人民日报发起线上端午包粽子比赛,作诗等相关活动,让大家在这种方式中认识到端午节日的内涵,惦念屈原,学习爱国精神,让民族文化深深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而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很多人也感受了传统节日并不是过去的陈规陋习,它也可以表现出新的生命力。还有故宫在单霁翔老先生的带领下,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在故宫上元节第一次通过网上预约来故宫过元旦佳节,传统节日借助创新,穿上了新衣,实现了长足发展,也迸发了新的生活力!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重塑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你我的努力,需要政府的投入,需要全社会的同心协力,并且推陈出新,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让中华民族在全世界有更大的自信心!
提供全国公务员考试资讯
2、厚职网www.houzhiwang.com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3、更多事业单位招聘信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