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信用建设 打造信用中国——数据获取与信息保护需双管齐下
在建设信用社会的今天,无形的信用带来有形的便利。共享单车免押金,降低出行成本增加社会信任;看病先就诊再付费,节省排队时间提高就诊效率;贷款降低利息提高额度,降低融资成本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这都是信用建设带来的红利。虽然信用社会前景广阔,但是这些变化的背后却是用户数据不足的尴尬和个人信息泄露的滥觞。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信用体系建设需要两手抓:一手抓数据获取,一手抓隐私保护。
信用建设获取大量数据勾勒人格是先手棋。消费领域,如支付宝芝麻信用分,收集在支付宝、淘宝、共享经济行为中的履约情况数据,形成对无数个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勾勒,呈现为看得见的数字——数值高表示信用良好,数值较低反映信用较差。但是当今社会主流的信用行为记录是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这一系统与人民期望还存在差距:覆盖面窄,很多行为未被纳入信用体系,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个人或者经济组织的信用状况。即使是已有的结果,也需要海量的数据来支撑。然而像芝麻信用分这样的企业成果只是少数,大量的数据仍然沉淀在数以万计的消费者手中,没有被有效的记录和量化,更难以形成数据池,精准勾勒用户画像。因为当前关于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才刚刚起步,政府、银行、互联网企业,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导致数据碎片化,成为散落的宝藏未得到开发利用。信用社会建设获取大量数据迫在眉睫
信用社会建设个人信息安全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破窗效应”告诉我们,如果一个错误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就会产生坏的示范效应,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信用体系建设。在如火如荼的信用体系建设浪潮中,倘若用户的信息被泄露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用户就会对分享消费行为数据等产生抵触情绪;而如果企业通过侵犯个人隐私牟利,却没有受到处罚,企业将会变得更肆无忌惮。短期而言,企业将从中获利,但是长此以往,没有信用数据的信用社会建设将变成“空中楼阁”。信用社会建设,消费者要提高意识,保护自身的信息安全,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政府更要完善法律法规,为信用经济保驾护航。
信用体系建设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这就需要我们久久为功,加强数据实时流通和共享,加快隐私保护立法工作,如此方能实现信用体系从“共建”到“共享”,让守信者更有获得感,实现信用中国梦想。
提供全国公务员考试资讯
2、厚职网www.houzhiwang.com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3、更多事业单位招聘信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