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公众号: houzhigk ,订阅招考信息
| 考前必做时政题库、公共基础知识题库 | | 教材用书PDF电子版 |“绣”出城市“人情味”
北京这座城,连接着千万个家庭、连接着千万个梦想、连接着民族的历史和未来。如何更好地进行城市治理,一度是困扰北京这个“千年古都”的揪心事。交通堵、人口密、环境差、城市大、功能多……“大城市病”阻碍了北京的发展。北京市高度重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方法,以“绣花”精神为首善之区“疏解整治促提升”,新时代“超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尝试在京华大地上壮阔上演。五年过去,人们亲眼见证了北京城的变化,雾霾天越来越少、地铁线路越来越多、胡同巷口越来越整洁、非首都功能开始迁移。北京,在基层社会治理的“穿针引线”中“绣”出了浓浓的“人情味”。
这份“人情味”,在于直击痛点精准发力。城市治理像绣花,在细微处见本领高低。一座城市的治理如果只有大动作,那就如“遍撒胡椒面儿”“手榴弹炸跳蚤”般无法深入。对于大城市而言,每个街道、每个社区就是“毛细血管”,如果“毛细血管”堵塞了,城市发展的血液就无法顺畅流通。在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在实践中倒逼而生。重心下移、条块结合、联动迅速、直击矛盾,一根竿子插到底、一根钉子钉到底。一声哨响,上级部门来到了家门口、老大难问题重新摆上了讨论桌。这一哨,吹出了温度、吹出了力度,更把城市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诚意吹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这份“人情味”,在于贯穿古今的历史眼光。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一部名叫《不朽之城》的片子艺术地记录了北京千年的沧桑变化。这座“不朽之城”也曾面对摊大饼式的野蛮生长。“花”绣得怎么样,关键就在于绣花人的眼光怎样、规划如何。城市规划,被历史地摆进了北京的日程表。2019年1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正式告别了台基厂大街,在古老的大运河畔展开一幅面向新千年的巨幅图景。城市治理,面对的不仅是当下,更是历史和未来。对北京而言,京津冀协同发展、“四个中心”功能定位、“非首都功能”疏解整治……一连串组合拳让北京既连接起了过去千年的韵味,更具有了面向未来千年的底气与自信。
这份“人情味”,在于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街巷很小,百姓很大。城市治理得好不好,百姓是最忠实的见证者。一座城市能不能让人留恋,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人文关怀。面对曾经脏水横流、臭气横生、私搭乱建猖獗的背街小巷,北京市下大力气开展治理整顿。在治理整顿的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社会治理的“破立”联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百姓院外违建一个个拆除,百姓院内的实惠一个个增多。只有保护好老百姓的合理利益,抱怨才会少、理解才会多。老城区治理提升和古都历史遗迹、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也在同步进行。而今,窄窄胡同里,“网红”打卡点越来越多;商业中心里,24小时“深夜书房”越来越密;街角路口,西城大妈和朝阳群众让志愿精神成为闪耀京城的亮丽名片。浓浓的人文关怀使北京这座古都更可爱、更可亲、更可近。
应该说,一座城市的治理越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就越是在塑造一座城市的“灵魂”。如果一座城市只有千城一面的“复制粘贴”,只有“里面”不一的形象工程、只有片面“除旧纳新”的拆拆补补,那“绣”出的花一定没有灵魂、没有温度、没有人情味。
第一时间推送:
全国招聘招考信息
技巧、试卷、资料
公众号:厚职公考
关注公众号,接收每日推送和资源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