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公众号: houzhigk ,订阅招考信息
| 考前必做时政题库、公共基础知识题库 | | 教材用书PDF电子版 |2018年江西省市县两级法院、检察院统一考录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一、给定资料
资料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中国的精神要素和文化土壤,对全面依法治国起着无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必须以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推动法治实践为主旨,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使人民内心拥护和尊崇祛律。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把法治元素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设计,加强基层法治建设。
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201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体制,确保“七五”普法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要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法治观念强不强、法治素养好不好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的重要标准,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从小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法制意识、养成守法习惯。要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化基层组织和部分、行业依法治理,深化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等法治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全社会法治化治理水平。要推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促进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要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创新,不断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要通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基础作用,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为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资料2
2018年6月,A市法学会组织开展了乡镇基层普法工作的社会调查,下面是调查走访时的部分笔记:
在受访群众中,60岁以上的占56%,20岁至60岁之间的占17%,20岁以下的占27%。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主要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普法教育组织难,时间落实难,普法效果差。一些偏远村委会,由于交通不便,居住分散,法制宣传教育“进村入户”不全面,使一部分农民群众不能接受到教育。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32%的人选择私了,58%的人选择向基层干部或政府求助,10%的人选择上法院起诉。不选择走司法程序的人中,38%的人是因为不知道具体该找哪些部门;45%的人觉得诉讼时间过长,费用太高,得不偿失;17%的人不相信会得到公平、公正的结果。
被调查对象中,男性更多的是基于事业发展而去了解法律,更多的是关注对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工作安全保障类法律。女性更多的是关心家庭稳定和睦,从而关注家庭健康保障,经济收入,以及家庭稳定类的法律。但遗憾的是,过去我们普法由于经费、人员等原因,往往忽略了这些差异,大而统的宣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民对法律渴望多样化的需求。
在受访干部中,92%的人表示法律对自身的工作很重要,94.8%的人表示应当将具备相关法律知识作为任用或提拔领导干部的前提。虽然大多数人意识到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但是在这些乡镇机关单位中,系统学习过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和行政法的工作人员还不到30%,系统学习过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组织法的领导干部不到8%。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基层干部甘愿充当违法乱纪者的“说客”,在接到有关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后,不认真全面展开调查,反而巧言令色替违法乱纪者“站台”、“捂盖子”,“游说”被侵权人妥协或者放弃维权,为基层百姓深恶痛绝。
大部分乡镇、村(社区)没有专职普法人员,普法工作主要靠乡镇司法所或临时抽调有关单位人员来做,有些人自身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律教育,常常把普法宣传教育当成一项临时性的工作,“普法”变成了向群众“摊派”法律知识。法制宣传教育主要采取张贴宣传标语、集会宣讲、发放普法宣传材料、走访口头告知等形式,工作开展效革很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文艺节目组织不够,有待进一步挖掘。由于普法工作量大面广,涉及问题多,虽然财政已给予了极大支持,但经费不足仍然是制约工作展开的一个突出问题,有的单位宣传经费靠临时挤、筹等办法解决,导致了基层普法工作不能平衡发展,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死角和盲区。
长期以来,“法即是刑”、法就是“惩罚”的观念影响着人们对法律的正确理解。诚然,对违法者的惩戒是法律的重要功能之一,但不是法的全部。在普法的法制宣传中要力戒这种片面的倾向。基层社会生活受到法律调整的领域十分广泛,普法工作应当结合基层的特点,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给群众予以法律帮助和法律引导,让群众认识到保护老百姓也是法律的重要功能。只有这样,基层民众才能形成法律观念,培育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资料3
F镇龙渠村米石厂是一家石料加工企业,因为没有任何环评手续,今年四月份被环保部门查封,但不久后又继续生产,八月份再次被环保部门查封并移交公安机关立案查处。然而,环保部门随后又撕掉封条让米石厂继续生产,理由是米石厂也不容易,待剩余石料生产完后再停工。
如此“人性化”的执法,不只让人啼笑皆非,更会让当地村民很受伤。村民们不但要再度忍受粉尘和噪音污染,还得担心会不会有第三次查封,乃至第四次、第五次查封。这一荒唐的案例提醒我们新环保法得到一些地方的有力执行,或几个执法成功的案例,并不代表新环保法的全面胜利,也不表示环保部门执法偏软、难以“硬气”的问题得到有力纠正,执法困境仍然在阻碍着环境保护。
新环保法规定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组织,可以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诉讼。照理,这是一个能督促环保部门执法、迫使地方政府正视企业污染行为的办法。但实际上,新环保法实施后,环境公益诉讼不多。这就意味着新环保法的落实,仍主要依赖环保部门的执法,然而,地方环保部门缺乏足够的独立性,仍受制于地方政府。
资料4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礼治”的传统,汉字中的“礼”字,除了具有规范的含义外,还兼有馈赠的意义,而送礼就等于是送“人情”,这个是情和礼相融合的表现。费孝通先生认为,重人情是传统社会的固有特点,他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同心圆”比喻,认为传统社会中的人是人际关系同心圆的核心,不同关系的亲疏远近就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一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本质上,重人情充分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团体性特征。在一个人情味很浓的社会,人们经常感觉到亲友的温暖和关爱,这种友情和亲情,是人类最为美好的感情之一。中国人重情尚义,讲究知恩图报,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体现。但是,法律与人情具有各自的逻辑,两个维度不同但各自发挥其影响,如果允许人情过多地介入到法律中来,会产生负面的、消极的作用。
中国虽是一个人情社会,但自古以来也不乏清明廉洁、秉公执法的传统,所谓“执法而不求情,尽心而不求名”。苏章是东汉顺帝时期一位不徇私情的名吏,在他新任冀州刺史时,恰逢有位老朋友在其属下担任清河太守,但是该人贪赃枉法,为老百姓们所痛恨。该人得知苏章为其上司后,便设宴相请。席间该人陈述了二人平生的情谊,并说:“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老朋友以此套近乎,想用往日的情分换取苏章的庇佑,不料苏章回答道:“今夕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第二日公堂之上,苏章便将老友拿下,依律治罪。
张某是一名入职不久的法官助理,下面是他的一则手记:
有人说“法不容情”,有人说“法律不外乎人情”,法律和人情仿佛一对纠缠不清的怨偶,时而反目成仇,时而如胶似漆,让人看不清,摸不透。作为一名法律从业人员,我也时常在思索,法律和人情到底应如何排列才能让法律不为人情所伤,人情不因法律而泯灭。我到法院工作不久,目前还只是一名小小的法官助理,但是在这期间,我便接到过数次亲朋好友对我院审理案件情况的问询、请托,让我陷入法律与人情的冲突和不安。
记得有一次接到亲友的请托电话,当时我还是一名战战兢兢的新人。一位亲友在得知我入职法院的消息后,满怀希望地打来电话,拜托我帮他查询一起案件的审理情况,并希望我能向承办法官打听一下其案件将如何下判。入职培训课学习的“五个严禁”仍在耳旁回荡,身为新人的谨小慎微让我对亲友的要求感到害怕和紧张,不待亲友将话说完,我便急着回应:“不行不行,我们有纪律,这个事情我做不了,会被开除的。”亲友怒气冲冲地挂了电话,转而向其他亲友挨个诉说了我的忘恩负义,六亲不认。为此,我的委屈与焦灼直到两三个月后才慢慢得到缓解。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每个人身边都存在亲情、友情、爱情,正是这些情谊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温情而多彩,但是现实中,许多情谊因为缺乏把控而逾越了应有的界限,成为了触碰法律、扰乱秩序的罪恶之手,这样的情谊必将滑落于欲望的泥潭,注定无法持久。作为法院人,我们一边执掌着司法的天平,肩负着公平正义,一边与世间凡夫一样为人情世事所缠绕,一旦划不清人情的界限,很容易出现法律为人情所伤,人情最终因违法而泯灭的局面。
资料5
N县是M市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人口75万,幅员面积4673平方公里。人多地广、社情复杂的实际,给全县的普法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普法教育战线长、层次多、内容广、要求高、组织难等特点,N县采取多种措施,认真抓好农村普法工作的落实。
该县每年都利用农闲时间集中县、乡、村三级普法干部,以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具体实施部门,组织律师和法律专家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开展普法工作。几年来,共培训普法骨干3000多名。每次集中培训教育,他们都以贴近农村工作、生活实际和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培训教育。通过开展这些实用内容的培训,保证了普法骨干学法来得了、坐得住、学得懂、记得牢、用得上,使全县农村真正有了一支懂法队伍。根据普法、依法治县工作的需要,他们进一步健全了县、乡两级法制建设领导工作机构。县里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和副组长的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例会制度,每月定期召开会议,听取依法治县工作汇报,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各乡镇也都按照县里的要求,建立健全了组织,定期例会,及时向县里汇报工作情况。全县普法工作形成了层层有组织,层层有领导,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全县制定并落实了县、乡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季度进行一次法制学习,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周末下午学法,工商企业岗前班后学法,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每月一次学法等制度,这些普法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各级组织和人员的学法积极性,促进了普法工作的展开。在整个普法教育中,他们在狠抓执法人员、企业厂长经理、青少年学生这些重点对象教育的同时,把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作为重中之重,采取分期轮训,请法学教授举办讲座,开展法律知识考试等方式,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普法教育。每年,该县都由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司法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意见》,对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提出具体要求,有力地规范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带动了全县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为了提高普法教育质量,县里组建了以县政府法律顾问为主的法制教育讲师团。同时,各乡镇、各单位也都配备了相应的普法辅导讲解员,深入农村、机关、学校开展法律知识专题讲座,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
以上措施的有效实行,普遍提高了全县人民的法律知识水平,解决了农村一系列实际问题,控制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率,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治安的全面好转,为快速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料6
据有关媒体报道,在地处沿海的H市,10多层高的大楼、五星级酒店以及公共海滩上五光十色的附属设施等等,竟然都是违法建筑。尽管近年来,H市开展了力度空前的拆除违法建筑行动,但情况仍不容乐观。来自重庆的泥工胡某告诉记者,龙城家园去年5月开工,城管来查过几次,拉走一些设备,老板说没事,让他们继续建。直至今年4月29日,H市S区政府才组织公安、城管、联防及区机关等相关部门对这一违建进行强拆。
事前不检查,楼房拔地而起了再去“强拆”,本身就失去了依法办事的力量。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直接导致违章建筑的主要原因。H市西海岸旅游度假区,也查出违法建筑58处,1.4万余平方米,一些违法建筑公然侵占公共海滩。在西海岸沿线违建业主“黑名单”里,喜来登酒店、新国宾馆等五星级酒店都有其位。新国宾馆在没有办理规划报建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加建“海岛海鲜舫”38间包厢、西餐厅、海边房子等;喜来登酒店加建了亭子、库房等;西海岸假日海滩的违建多达11处。
虽然H市建筑执法部门早在三年前,就启动了以“清洁、整洁、规泊、安静、打违”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五大工程”,并展开声势浩大的拆除违建“铁锤行动”。然而,龙城家园等多宗违章建筑,却依然我行我素,肆无忌惮地将楼房越建越高。
H市城管网公布的《查处违法建筑工作程序规定》有明确规定:“对不听制止、仍继续抢建的工地,在发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时起72小时内,组织对新建的建筑实施拆除。”虽然多宗高层违建在动工之初,就已被城管部门发现,但仅仅是“下份通知”了事,最终搞了口头和书面执法,并没有强制性的法律行动。这样一来,违法行为不仅没有被制止,反而使违法建筑越来越多。
H市纪委副书记刘某对此解释说,执法部门确实存在互相推诿、不愿承担责任的问题,一些执法人员“吃了不该吃的饭,拿了不该拿的好处,‘说情风’助长了违建的泛滥”。刘某的解释可能是直击要害的可信说法。法治在人治之下,H市岂能不让违章建筑泛滥成灾?建筑腐败,建筑违章,统统是违法行为的产物。
H市建筑乱象,不只是局部问题,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存在。最近一段时间,被网民称为“L市最夸张违章建筑”的莱茵东郡小区D6栋2903室,竟然在其高达28层的楼顶露台上违章用钢筋水泥加盖房子,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该违章建筑已被拆除。但不料,就在拆除工作过半之际,这座大楼附近的一个小区短短几天又冒出了7处新的违章建筑。当地执法部门表示,这些“违章建筑群”也必须拆除,并已采取了行动。
违章建筑不除会产生诸多不良社会影响,一是有失社会公平,二是不利于人居安全,三是破坏了良好的建筑市场秩序,其危害显而易见。而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即纠,是根治违章建筑最具强力之举。执法部门必须树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就是违法行为的观念,同时采取早行动、早干预、早取缔的办法,才能有效地遏制违章建筑。
资料7
2018年2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3月21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全文对外公布,新一轮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正式展开。此次改革有着完整严密的内在逻辑,将对我国执法职能配备、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理念更新产生深刻影响。首先,行政执法的理论前提从“利益冲突”向“利益共存”转换,既强调整合队伍,减少防止“执法扰民”,又强调不同执法主体之间的协调配合与联动。其次,行政执法的动力机制从“利益驱动”向“责任导向”转换,强调要严格执法主体的执法责任,既要履职,又不能滥权。第三,行政执法的执法方式从“刚性执法”向“柔性执法”转换,既强调“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又要求“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第四,行政执法效果从“行政效率”向“社会效果”转换,在执法实践中应当更加细致地查找同类违法的深层原因,分析不良事态的发展方向,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最终价值追求。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祛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二、作答要求
(一)依据给定资料2,概括A市基层普法工作调查中反映的主要问题。(15分)
要求:准确、全面、简洁,不超过200字。
(二)依据给定资料3、4,谈谈你对“人性化”执法的看法。(15分)
要求:全面、深入、清晰、简洁,不超过350字。
(三)假如你是M市普法办工作人员,为进一步了解N县普法工作的实际情况,请参考给定资料5,拟写一份调研提纲。(20分)
要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完整、语言精练,不超过500字。
(四)结合给定资料,以“基层普法与依法治理”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50分)
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结构完整,语言简洁,1000-1200字。
【参考答案】
(一)
【参考答案】
一、普法教育组织难,时间落实难,普法效果差。“进村入户”不全面,部分农民群众不能接受到教育。
二、大而统的模式忽略性别差异性,无法满足民众对于法律多样化需求。
三、系统学习过法律法规的工作员比例低,部分基层干部包庇违法乱纪者。
四、缺乏专职普法人员,向群众摊派法律知识;传统法制宣传工作效率低,文艺节目组织不够,经费不足导致普法工作发展不平衡,存在死角和盲区。
五、法制宣传片面化。
(二)
【参考答案】
“人性化”执法是一种因情谊缺乏把控而逾越应有界限的执法方式。人性化执法的原因是地方执法部门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受制于地方政府;中国古代社会具有“礼治”的传统,重人情是传统社会的特征。我们不支持人性化执法。
理由如下:1.中国向来推崇清明廉洁、秉公执法的传统,例如苏章治老友;2.法律与人情具有各自的逻辑,维度不同但各自发挥其影响,人情过多地介入法律,会产生负面的、消极的作用;3.“人性化”执法践踏法律,伤害民心,触碰法律,扰乱秩序,造成人情泯灭;4.不能解决群众问题,造成频繁执法,暴露出执法难,执法疲软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正确处理人情和法律的关系。
(三)
【参考答案】
关于N县普法工作实际情况的调研提纲
农业大县N县针对人多地广、社情复杂的实际,针对本县特点,采取多种措施。普法工作情况调研如下:
一、开展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律师、专家对干部培训,开展普法工作。使全县农村真正有了一支懂法队伍。
二、健全县、乡两级法制建设领导工作机构。县乡两级建立健全组织,定期例会汇报,及时解决问题推广经验。全县普法工作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制定和实施普法制度。各级组织和人员定期学法。提高各级组织和人员学法的积极性,促进普法工作开展。
四、有重点、多方式推进普法教育。狠抓重点对象教育的同时,把领导干部作为重中之重,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普法教育。有力规范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带动全县依法行政工作开展。
五、配合讲师团和讲解员。深入基层开展普法工作。受群众欢迎取得一定社会效应。
该县普法的相关措施,提高了全县人民的法律知识水平,解决了农村一系列实际问题。
(四)
【参考范文】
加强基层普法 推进依法治理
坚持依法治理,把祖国建设成为法治国家是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而要实现依法治理,最终要依靠广大基层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由此看来,基层普法,乃是实现依法治理的基础工作。当然,反过来看,也只有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始终坚持依法治理,才能让普法成果落地生根。很显然,这二者是辩证统一、互相促进的。
基层普法工作是推动依法治理的需要,同时也需要在依法治理中得到夯实。对此,我们要有深刻认识。一方面,做好基层普法工作,大力提升基层干部和公务员队伍的法律素养,大范围提升人民群众的法律知识和尊法习惯,对实现依法治理来说,是一项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和深远意义的头等工作。长远来看,它也是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各级人民政府,尤其是县、乡、村三级基层治理机构及其领导干部,要坚决有效的贯彻依法治理路线,要始终做到依法办事,要让老百姓在每一件关乎切身利益的事情中体会到法律的实用价值、正义和尊严,这才有可能使普法工作、普法成果深入人心,逐步形成浓厚的法治文化。
为此,我们要加强基层普法工作,大力提升全民法律素质,使老百姓习惯用法律途径解决矛盾冲突。众所周知,我国大多数基层社会人多地广,群众数量众多又比较分散,而专业的普法人员严重不足,普法工作难度大、需要长期坚持。这需要我们以系统化的思维来推进工作。一是要建立针对基层公务员队伍的常态化培训机制。针对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线行政执法人员,要加大法律培训力度。二是要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加大法律课程知识。学习法律要从娃娃抓起,贯彻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再到社会教育的全过程。三是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普法专门机构建设,配套稳定专业的普法人员。要加快创新普法工作模式,要改变过去那种简单发放法律手册、播放宣传片等单一模式,要让普法工作切实服务于帮助老百姓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还应该看到,普法成果的巩固,是需要在依法治理实践中落地生根的。核心要求是基层干部队伍一定要学会用法律知识、法律思维和法律方式解决群众问题。比如违章建筑问题频发,屡屡给老百姓利益造成实质性损害。究其根源,就是我们的执法队伍中存在实地调研不足,考虑不周,执法不严等问题。要减少执法成本,我们就要善用法律的“智”来推进依法治理。此外,在执法过程中要权衡好道德、人情和法律的关系。我们不能让人情影响执法,但也不能让执法丢了人性,要把握好“人性化”的度。要像东汉名臣苏章一样,分清私情和公案。总之,要树立起行政执法从“利益冲突”向“利益共存”转换的理念,既强调整合执法力量,又要防止“执法扰民”。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坚持依法治理,要大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此,我们要加强加快基层普法工作,要让法律走入公务员队伍的脑袋,更要其流行于广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第一时间推送:
全国招聘招考信息
技巧、试卷、资料
公众号:厚职公考
关注公众号,接收每日推送和资源礼包